行政管理毕业论文12篇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09115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1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1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1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12篇篇一【标题】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关键词】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 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1 经济政策的概述。1. 1 经济政策的含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1. 2 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 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2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2. 1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 2 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3. 1 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 80、90 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3. 2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4 结束语。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参考文献】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设 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篇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础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宁波市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有效手段当前,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已经成为企业谋划最大利益的主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 年全市有 154 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共有 423 个产品和 133 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 80%以上。2008 年新创建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9 家,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 80%。2009 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80 家,新增采标产品 90 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 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 85%。2010年,宁波市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 家。2、企业参与标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宁波企业目前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 2 家,分技术委员会(SC) 秘书处 6 家,标准化工作组(WC)8 家。 2009 年共有 51 家企业主持、参与 88 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 475 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 39%。截止 2010 年底有 6 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18 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宁波目前已实施 21 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 6 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施行了 8 项联盟标准,具体包括饮水机内胆联盟标准、气动元件联盟标准(包括气阀联盟标准、气缸联盟标准 2 项 )、化工类文具联盟标准、金属类文具联盟标准、蔺草质量诚信联盟标准、象山针织服装区域名牌联盟标准、奉化厨用金属制品联盟标准等。4、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头并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稳步发展。宁波市目前已全面启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先期 9 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包含 1 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 个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颁布、实施服务地方标准规范54 项,涉及旅游饭店、社区服务、文体教育、安全防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农林畜渔中的四大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宁波市农业重点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批准成立市水产、农业、畜牧业、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全市农、林、牧、渔产业实质性推进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累计颁布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74 项,经过两次清理保留 189 项,初步建成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5、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 60 多个国家、70 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 70 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平台实现实时预警,已累计公布 6000 多条 TBT 通报和发出 200 多条预警。6、标准工作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2007 年市政府下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300 万元,用于技术标准的奖励和推进工作。其中,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市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 30万元、20 万元、 10 万元的奖励 ;对参与国际标准制 (修)订或主持国家(行业)标准制( 修)订的每项给予 20 万的奖励;对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 20 万元奖励。对在推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取得显著成效的市级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励。2010 年又下发了 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0)80 号,提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900 万用于标准化战略的奖励和推进工作。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三、宁波市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当前宁波市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标准创新实力不强。由于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企业的标准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共承担 2 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全省共49 个,占全省的 4%。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更是屈指可数。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0 个中宁波只有 1 个秘书处承担单位( 浙江省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9 年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数量 88 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标准起草的数量较少。在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中,宁波企业累计有 18 家获得殊荣,但只占全省获奖企业的 7%,在数量上落后于杭州、温州、嘉兴等地。2、采用国际标准企业比例偏低、区域分布不均。宁波市 11 个县市区截止到 2009 年共计有 7195 家企业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慈溪、余姚、鄞州和北仑企业采用国际主要标准较多,其他区域发展较慢。宁波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式的经验管理为主,忽略标准化工作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宁波市各县市区近年来累计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企业数3、标准信息服务水平与层次有待提升。信息交流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希望得到的信息量不充足。技术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宁波市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尚未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组织、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评议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这使得他们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议能力有所欠缺。仅 2010 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产品中有 61 例被国外通报不合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51.22%,其中生产地为宁波的有 38 例。被通报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不够、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纺织品阻燃性能低等。主要原因分析1、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有待提高自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来,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技术标准在行业上的引领作用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满足于企业的简单营销管理,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识不强,对实施技术标准研制的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部门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指导该项工作,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2、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导致技术标准基础薄弱2006 年以来,全市 R&D 经费以年均 24%的速度增长,2009 年 R&D 经费支出仅为 64.93 亿元,约为杭州市的 47%。2009 年全市 R&D 经费投入强度仅 1.5%,低于全省(1.73%)的平均水平,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属于后面。2009 年宁波市 R&D 人员全时当量为 219 人年,占全省 5.4%。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必将影响将来几年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它将很快被市场竞争产生的新的技术标准所取代。因此研发投入的低下将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3、标准化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标准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统计,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 500 万的企业需配备 1 名标准化人员的话,我国目前尚缺 32 万。另据省质量监督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 401 家企业中,共有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 3610 人,平均每家企业 9 人。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 1497 人,占 41.5%,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 4.9%。企业标准化人员严重缺失,无法设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致使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影响企业的标准战略的实施。四、进一步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策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标准化战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区域发展,是提高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要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战略。1、加强引导和宣传,树立“标准先行”意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要积极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创新战略的实施,通过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实施考评体系、奖励体系。同时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态。2、强化企业标准战略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各级标准的研制,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和团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竞争优势。3、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息化。建立国际技术标准库,及时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新动态。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是企业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反馈。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及时标准状况。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与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标准化组织运营管理经验,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优势,为区域产业的标准水平提升树立标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采用的比对研究,缩小我市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4、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联盟,实施标准扩张战略。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为了生存或提升竞争能力以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商业运作为合作内容,期望通过技术垄断获得利润。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制定标准引领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执行特定的标准模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点,建议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出面搭建关于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以拥有较强 R&D 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技术标准并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5、加强全市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的做法,可以尝试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标准化类课程,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另外政府也可以专门出资对企业的标准化人才进行培训和培养,尽快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和企业的需求。参考文献:1钱进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证研究 J.经济论坛, 2008(24)2张金龙 标准化战略对宁波市产业优化质量提升的作用J.中国标准化,2007(11)3陈春晖, 曾德明, 彭盾 协调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共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J.软科学,2007(21)篇三摘要21 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行政管理提出新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任务一、行政管理基本概念分析“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首先,行政管理实质是国家权力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活动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人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规定性。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1.精简原则。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2.统一原则。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职、权、责及它之间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3.效能原则。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行政效率体现出来,而政府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有机整体。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职能权限。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权限缺乏明确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发挥。党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专省权、地方政府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有法可依。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3.健全公务员制度。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发展机遇。党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点和改革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拥护,而广大群众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于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社会氛围。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重点。根据十六大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参考文献: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政法学刊,2004(2) 。李金波,试论加入 WOT 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 ,延边党校学报,2004(2) 。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载南方经济,2000(10)。陈东琪,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若干设想,载经济纵横,2001(12)。篇四摘要:我国的行政运作系统变革是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内容,不但关联着国家机器中的统治制度、意识形态领域,而且其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发挥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功能。持续强化行政运作体系变革,即是构建我国特色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富裕社会的必要条件。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经济运行改革放宽政策取得了辉煌成就,现阶段其已成为我国持续进行多类改革的重要条件,且已经变成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稳健、优势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关键词:行政运作;政治体系变革;改革难点;实施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针,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来持续深入的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征程中,由当今社会政治民主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由对当今时代社会特色及将来发展趋势的观察预见中,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探求和认知政治体系变革的运行规律,摸索蕴含着其特色属性的先进的策略手段,对于精准选择变革目标,周密选择变革途径,大力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深入进行政治运作体系变革的瓶颈点1、在我国社会进步的转型时期及政治体制变革的着力阶段,政治运作体系变革成为控制各类事业改革进程的有力抓手和工作切入点。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和其它各项事业变革的统一性及配合性更加凸显了,但是其实施难度亦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体制总体深度变革的进程中,行政运作机制变革不但关联着我国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机制变革,而且其还紧密关联着整个社会的政治运作制度变革,其处在社会变革的核心部位,所以,倘若行政运行机制变革不彻底,社会的其他各项事业变革即极难进行。2、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老百姓对社会化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持续提升,国民对其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此和现实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益化项目及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当今时代,我国人民正值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一千美元上升至三千美元的递进上升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实现工业化的转型时期中,广大国民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持续强烈化,对国家政府服务功能的期盼额度亦持续加大。由于我们国家具备自身独特的具体国情、政情,华夏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明显、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现状没有希望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而且因为国家财力依然持续紧张,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过渡时期,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共服务业务及公益服务产品,仅能够逐渐扩充和增强,教育事业、文教卫生、社会救助等多项公益事业的进步,亦仅可陆续型提升速度。此类现实局面,和广大百姓对社会的期盼和愿望相去甚远。3、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由过去的以行政管辖和指挥行为为主导模式的直接实施管理的机制向重点以经济平衡、协调的法律型管理模式展开间接型配合管理模式转换,其并非是操作极为便捷的任务。其一,须变革政府的管理思维及职能,完全摒弃过去计划型经济运行模式的限制及本位主义的落后观念,完成由国家政府管理职能向市场运作职能的过渡性转移。其二,需彻底转变政府依托行政管理和控制方式直接参与经济运作过程的运行机制,由细节管理向承担总体控制任务的宏观型管理职能转变,重点实施经济性的、法律约束型的方法配合实施管理工作,推进法治化政府管理职能构建,整体推行依法施政。其三,应恪守经济运行规律,依照客观运行规律施政及运作。而实现此类所有任务,均要求经历一个相当的演变过程,应当持续提高变革的进程。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进一步加快行政机构运作机制变革,须以可持续性发展思维为行政工作引领,立足于整体推进我国小康型社会建设及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制度,以构建满足我国市场运行机制需求的社会化公益服务行政机制为工作目标,以国家行政机构职能变革为宗旨,以公益服务、协调、引导、配套型行政职能构建为工作抓手。协调型、公益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不单单是对当今政府公益型社会服务化职能及社会管控、平衡职能的强化和担当,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具备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政府机构是属于一类国家机构调控职能的理想化运行机制,是对我国市场运行状况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概括。2、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达成共识。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抓手。4、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关键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三、结语每一阶段的改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了当时经济基础的需要,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阶段的改革,又都不是对上一阶段改革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和飞跃,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参考文献:1王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6(8).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篇五摘要:城市规划实施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理想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性行为,或者说,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行为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全社会的事业,即需要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一、城市规划实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无论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的主动行为还是控制、引导,都必然联系到权威的存在及权利的应用,正如以为法国学者曾指出:“人们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为此必须统一将它作为权利行为来研究,以便理清政治管理的决策、意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利相联系。二、城市规划实施目的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在于使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时序的进行。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城市规划实施得到首要作用就是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协调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城市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功能和其物质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和社会需求会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城市的物质性设施和空间结构组织之间不断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的建设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2) 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3) 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同事又不损还到城市的公共利益。4) 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城市规划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作用力,即称为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财政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1)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建全发展提供条件。(2)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3)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分配关系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所体现的关系不同,它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主题,凭借政治、行政权力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分配。因此可说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行政。五、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有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权利来源与立法授权,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在我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行政的立法授权也已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行政法律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利。我国通过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配套法规的建设,使各级城市规划的行政主题获得了相应的授权,规划行政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也得到了明确,从而使城市规划行政实现了有法可依,城市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六、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加以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是有别于市场自发行为的公共干预。这中干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由政府以公共的名义来实行某些特定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中,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为:开发企业为了片面追逐利润和短期经济效益,对城市土地进行高强度的开发或开发地段和项目选择不当,损害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市风貌和特色等。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城市空间资源等得以优化配置,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七、城市规划实施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结构奇迹复杂,需要政府管理的事物及其繁多。政府为了有限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工作部门,由各个工作部门来主管指定的事物。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众多行政主管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相互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的规划,地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高于部门行政的主体。(2)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互不越权;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絮叨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互衔接和配合,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均是代表政府的行为,要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就有这如下的要求。1) 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划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遵守立法的内在等级程序。2) 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并且一旦行政行为成立后非进法定程序改变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及其他行政主体都要受其内容的约束,不得做出与之想抵触,或相互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篇六【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正文】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inte-rpretiveperspective)、批判视维(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kuhn)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持的典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 http:/www.rcwm.cn,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 20 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柏瑞奥(gibsonburrell)和摩根(garethmorgan) 认为,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蓄的说明。一、解释的需要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德国哲学家狄尔塞(wilhelmdilthey,1833-1911)曾介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或直觉的。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梅洛 庞蒂(merleau-ponty) 、米德(georgemead)和泰勒(steven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是解释视维对社会现象持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t)的立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同行动得以合法化。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下: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塞尔沃曼(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群众团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