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牧文化的交融》优质说课稿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626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牧文化的交融》优质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牧文化的交融》优质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牧文化的交融》优质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牧文化的交融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 一、课程标准: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二、教材内容:根据课标要求,我选取了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二节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部分和第三课第一节农牧文化的交融中“两宋与游牧民族之间战与和”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对教材作了一个较大的改动,将原来在不同的章节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整和在一起,这样安排也是想更好地体现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知道两宋时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战与和之间相互交融的情况。领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在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四、教学重点难点:本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澶渊之盟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相关史实,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难点的依据:这个目标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二,对学情学法的分析一、学情分析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教法学法分析: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资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第三、教学过程的分析: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出示中国地图,说一说: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哪里?提问个别学生后归纳导入: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我国悠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到黄河流域,去了解几个特殊时期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从已学的内容入手,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过渡语)首先,让我们到东汉末年的黄河岸边,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板书:东汉出示地图,想一想:这个时期特殊在什么地方?找一找:当时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板书:游牧民族、汉族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了解当时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并立的情况,知道当时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结合教材,回答:由哪个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鲜卑族情景对话: 由老师扮演孝文帝,学生扮演孝文帝的大臣,模拟朝廷议政。教师以孝文帝的身份向大臣发问和质疑:要不要改革?为什么?怎么改?板书:孝文帝改革设计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内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体现初中历史教学趣、活、情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置了情境对话式教学,出示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将汉化内容概括为“16个字”。板书:汉化政策提问:改革以后鲜卑族有什么变化?由此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设计意图:历史教学重视“以史导论”,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清晰体现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三、(过渡语)现在,让我们再来到北宋时期的黄河岸边,出示地图,提问:这个时期的特殊之处是什么?板书:北宋,板书:契丹族(辽)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了解北宋时期政权并立的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情景对话: 由教师扮演宋真宗,学生扮演北宋的大臣,教师提问:辽军已经直逼澶洲城,东京岌岌可危,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解决之法? 由两三个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决定“御驾亲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洲之战的结果。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的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能力。颁布诏书:宋辽和议的内容。板书:澶渊之盟学生讨论:对北宋来说你认为该盟约签还是不签?说说你的理由。对辽来说,你认为该盟约签还是不签?说说你的理由.归纳:盟约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设计意图:新课程教学主导构建的不是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对史料的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利弊、探究影响,从而感悟到:征战、议和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融,也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影响。四、(过渡语)在政权并立的年代,战争是无法避免了。战争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战争也带来了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近距离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也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呢?出示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和教材,找出在战与和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和汉族分别从对方那里学习了什么?这种相互的学习带来了什么?板书:学习在学生合作探究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在战与和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吸收了农耕文明,而汉族也吸收了游牧文明,正是这种民族间的碰撞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板书:融合、中华文明发展设计意图:材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会“论从史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学生观察,思考:在分立之后是什么?这跟分立时期的民族融合有什么关系?归纳:民族的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分立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五、小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统一,实际上是中国农牧两大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农牧两大民族文化的交融结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设计意图:对本课主题的一个提升,达到课标要求。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以上就是我对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板书设计: 农牧文化的交融 为统一奠定基础游牧民族 汉族东汉末年 鲜卑族(北魏) 孝文帝改革 学习 汉化政策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北宋 契丹族(辽) 融合 澶渊之盟 中华文明的发展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