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都是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生:知道。师: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小实验吧。生:(个个睁大眼看着)师:(实验演示中)这是一个杯子,我往杯里加水,把水加到最满。这是一张纸片,我把纸片盖在杯子上面,然后把掌心按在纸片上(师迅速把杯子倒过来,掌心慢慢离开纸片)。大家知道杯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吗?是因为纸片吗?生:不是,是大气压。师:大家真聪明。其实就是这充斥着我们身边的无形无状的大气压。好,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那么,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呢?哪位同学能迅速地告诉老师?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师:非常好,找得又快又准,掌声鼓励。生:(鼓掌)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议论文。(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师: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我们走进作品。(出示课件)1、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是什么?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师:请大家带着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段序。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提示学生:如果文中有些句子能回答以上问题的,可以先把它划出来。)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默读完课文了,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师:对。那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是什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师:很好。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生:第二自然。第三自然段。师:意见出现分歧啊,那到底是第二还是第三呢?生:第二。(较肯定)师:好,那请同学们先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整齐的读一次吧。生:(朗读)师:现在大家可以肯定那个自然段了吗?生:第二自然段。师: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生:“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师:对了,大学给我们解释了“格物致知”的含义,那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生:第十三自然段。师:不错。我们一起来把第十三自然段朗读一次,筛选出相关的信息。生:(朗读)师:大家读得不错。那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呢?生: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师:很好。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还强调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是什么意思?生: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师:对。那就是说探索客观事物时应该积生:积极主动。师:不错。作者告诉我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了,那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生:不重视。师:为什么?生: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师:说得真好,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文中那个段落给了我们提示。生:第十一自然段。师:哪些句子呢?生: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师: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精读课文师:好,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我们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出示课件)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师:现在我们来个小组竞赛,一二组的同学为一个小组,三四组的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二组的同学解决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四人小组先讨论交流,最后再把你们的意见汇总到你们选派的代表发言的同学那里。看看哪一组的合作精神最好,哪一组的发言最好,现在加紧时间交流讨论吧,(生交流讨论,师巡视)师:请大家停下来吧,刚才大家都讨论得很激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请一二组的代表来发言。生1: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的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师:好,其实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它的吗?生1:还有,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导致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决定的。师:很好。那还有其它的原因吗?生1:(思索着)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还需要什么和什么的证明呢?(微笑暗示)(一二组的学生恍然大悟,小声的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生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师:答对了。那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生1:(思考中)师:这位同学先坐下吧。我们现在推行的是什么教育呢?生:创新教育。师:创新教育是里面的一种理念,到底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补充?生2:推行的是素质教育。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师:很好,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边的小组经过团结协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我们来看看三四组同学的表现。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有请代表发言。生3:关键要先看这个人是否有判断力、灵感、勇气和毅力,还要看他是否有对事物主动的探索、实践和大胆创新。师:说得真好。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边说边板书: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师:好,从刚才的发言中,你们认为哪边的同学表现好些呢?生:三四组。师:掌声送给三四组这边的同学。生:(鼓掌)师:掌声似乎不够热烈,一二组的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啊。生:(掌声热烈)四、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师:刚才我们精读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么,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出示课件)生:(独立思考中)师:好,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师:其实有一种叫引用论证的,也属于道理论证。现在大家能先告诉老师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吗?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师:找对了。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可以前后桌的同学迅速交流一下。生:(交流讨论)师:好,停止讨论吧。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呢?生4:文中第四、第八、第十一和第十二自然段是举例论证。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引用论证。第四和第八是对比论证。师:很好。第四段举的是王阳明“格竹”的例子,那么他“格竹”成功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会失败?生: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师:没错。其实他会失败就是受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影响,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十二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有什么作用?生:增强了说服力。师:对。那对比论证的是什么和什么对比呢?生:王阳明“格竹”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对比。师:对。两者的对比,突出了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好,文中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概括的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那么,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出示课件)五、拓展延伸师: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好好的想想,不要把它想得很复杂。生:(思考中)师:我先来说一个吧,大家知道牛顿吗?生:知道。师:那他由一颗掉下来的苹果发现了什么?生:万有引力定律。师:那这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啊,哈,现在大家能想到哪些“格物致知”的经历了吗?生:(摇头)师:好,如果现在给你一颗苹果,你不先咬一口的话,会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的吗?生:知道,酸酸甜甜的。(笑)师:看来大家平时苹果是吃多了,哈。平时大家一定有吃过其它水果吧?好,老师已经给你们作出提示了啊,现在知道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格物致知”了吗?生5:吃西瓜。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请你告诉大家吃西瓜是什么滋味的。生5:汁多籽多。师:是啊,吃西瓜你知道了西瓜汁多籽多,这就是“格物致知”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生:(鼓掌)师:其实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来上学的吧,骑平路和上坡哪种比较吃力呢?生:上坡。师:对,从骑自行车上坡中你知道了要比骑平路来得吃力,这个过程也就是“格物致知”啊。好了刚从老师是调查了你们的实践能力,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一张白纸大变样,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到时老师会评出几个最佳创新奖,还有礼物送呢。(分发白纸)生:(帮白纸大变样中)师:已经有位女同学完成了,折的是飞机。这位男同学把纸揉成了一团,这就叫创新吗?哈哈。生6:老师,只有我的白纸还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也是创新。师:大家同意她说的吗?生:不同意。师:这不算是创新吧,只能说这位同学具有创造性思维。大家速度有些慢呢,还有不少同学还没完成呢,时间关系,我们的活动就进行到这里吧,大家课后再去创新了。这是我从北京旅游带回来的明信片,就送给刚才最先完成的女生吧。六、课堂小结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出示课件,边总结,边演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丁肇中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摆事实,讲道理)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解决问题 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并提出希望。七、布置作业师:借丁肇中先生说的一句话送给你们: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请看(出示课件)1、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并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结语】师:下课。感谢九年一班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6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