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3043 上传时间:2016-09-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 课程标准 解读 思想品德 ( 人民出版社 )教材研制组 一、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二) 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三)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理念 1、“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我们以往过于沉溺于人的工具性,可以为其他(机构、组织、部门)而牺牲人。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年还是根深蒂固。比如,电视剧 永不瞑目 所宣扬的就是这种思想。 2、 德育具有多种功能 , 但最根本的功能是 “ 育人 ” 。 在实践操作中 , 往往会出现背离 “ 育人 ”功能而强调其他功能的情况 。 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学校 , 德育成了维持学校秩序 、 提高智育水平的工具; 德育成了装饰学校的手段 , 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展示自己政绩的工具; 德育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伎俩 , 成了 “ 表演艺术 ” “ 德育就是 学校挂的一个牌子 ” 德育就是学校挂的一个牌子 , 声势大 , 都是假样子 , 没人真正搞好德育 。 上面搞什么检查我就应付你什么检查 , 那就是做给人看的 。 学校考试考得好 , 没有人说我不行 , 你说我德育不行 , 你有什么评价体系 ? 可是德育再好 , 考试成绩不好 ,根本就不行 。 很多德育工作都是虚假的 , 都是为自己涂脂抹粉 , 都是做样子给人看 。 领导想看什么 , 校长做什么给你看 , 老师是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完成校长的验收 , 没有精力搞德育 。 1 1 这是在 2004年 12月 1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为了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修订 小学德育纲要 工作而召开的校长座谈会上苏北的一位校长的发言。 3、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的含义: 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 , 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 , 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 。 ( 1) 学校德育的目标 、 内容 、 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 2) 教育工作者要具有 “ 一切为了学生 ” 的自觉意识 , 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 (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 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 , 确立 “ 为了一切学生 ” 的教育思想 。 (二)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没有合法性 杜威与涂尔干的质疑: 杜威:“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 涂尔干:“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这种质疑非常有力: 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系。 “ 道德上的不作为 ” 现象、 “ 故意失德 ” 现象就是例子。 “ 道德不能放假 ” :道德确实不是 “ 某时某刻的事情 ” ,而是 “ 每时每刻的事情 ” 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都有关。 品德不单是 “ 教 ” 出来的,而且是自己“ 学 ” 出来的。 2、解决合法性的出路: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 1) 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 “ 道德研究者 ” ( 道德知识的学习者 ) ( 2) 课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 ( 3) 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 , 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 (三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 课程特点 如身心方面的变化 、 个体生存状况的变化等 。 只有把握住这一点 , 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尊重个人的生命成长 , 才能通过展现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矛盾和困惑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 并为学生的活动和成长提供一个空间 , 思想品德课也才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 2、把握社会变化给初中生所带来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等都会给学生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考虑,使学生在辨析中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 二、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采取了综合化的设计思路。 1、以生命成长为主线,以品德为聚焦点进行整合,把社会的、国家的、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融入该课。 2、 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而不是以知识的传播为目的,即从 “ 我们教什么 ” 转变到 “ 学生生命成长需要什么 ” 。 3、 以品德为核心,辅以政治、思想、法律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最终通过个人心理将其转换内化为个人品质。通过这种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按年级分学科进行的知识性德育模式。 ( 二 ) 课程标准的设计基于学生成长的主题 , 以心理健康 、 道德 、 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 横坐标 , 以成长中的我 、 我与他人的关系 、 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 纵坐标 , 形成内容的逻辑体系 。 横坐标以品德为主 , 由于完整的品德是指处理与他人 、 国家 、 自我的素质与能力 , 因而心理 、 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也必然被包括进去 。 纵坐标则以学生成长和生活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主 , 心理问题 、 维权意识 、 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 、 国家的神圣责任感等也必须在课程中予以体现 。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文化认同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 社会秩序 知国情 爱中华 几点说明: 第一 、 学生成长过程中 , 我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但是 , 考虑到初中地理 、 历史与社会等课程已经充分考虑了人地关系 , 而广义地讲 ,社会也包括环境的因素 , 因此 , 课程标准没有安排“ 我与自然环境 ” 的维度 。 第二 、 逻辑框架只是构建课程体系的脚手架 ,它告诉我们应该纳入哪些学习内容 。 在现实中 , 许多知识是相互包含的 , 如爱国 、 共同理想和文化认同就是这样的关系 。 所以 , 标准中某些内容的出现顺序 , 并不与框架完全一致 。 第三 , 逻辑框架只是组织课程的学习内容 , 并不是编写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逻辑顺序 。 ( 三 ) 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 1、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与其他课程标准一样采取了分类目标的方式 2、 在分类目标中突出了情感 、 能力 、态度 、 价值观等目标 , 以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 。 3、 所有目标都始终围绕着学生生命成长这一主题和主线加以展开 , 因而不同的分类目标又在学生的完整生活和生命成长中体现出了统一性 。 ( 四 ) 内容呈现的方式: 1、 从初一到初三在内容上逐渐递深 ,加强梯度感 , 增加问题的挑战性 。 2 、 改 变 以往 仅 仅着 眼 于 “ 要知道 ” 的知识模式 , 扭转思想品德课简单化 、 缺少弹性的局面 , 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自己的课程 。 总之, 1、思想品德课不是知识性、灌输性的,而是生活化、开放性的; 2、不再直接、板脸、教训,而是对话、讨论、价值认同; 3、不再简单化、粗暴化、粗糙化,而是综合化、情感化、多样化。 三、课标的主要结构 第一部分 前 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 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基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不是从知识出发,也不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出发,而 从学生生活出发,反映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服务”的思想 ( 课程首先要把初中生当人,当作发展中的人,并为这种发展服务 ) 学生生活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建构的基础,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础。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又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生活。 追求: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 告别臣民”的时代 负责任公民的生成是中国现代化的奠基性工程 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是现代人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 (教学)原则: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结合 西方的“无导向”或者“价值中立”的教育方式代价巨大 中国传统的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也是有违教育规律,不符合人性需要的(例子) 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 1、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3、自主探究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 主要任务: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 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能 力 知 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 三大关系 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调适自我、乐观向上 客观自评、健全品格 自尊自强: 爱护生命、热爱生活 自尊、自立、自强 分辨是非、自我负责 学法用法: 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 维护合法权益 自我防范 我与他人 交往与沟通: 懂礼仪、会交流、善合作 交往的品德: 孝敬、诚信 心中有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权利与义务: 了解宪法、法律 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周遭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 承担社会责任 公平意识、正义感;做责任公民 法律与社会秩序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了解小康社会、增强报国使命感 民族精神、共同理想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2) 四大领域(融合在三大关系之中)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 内容标准的特点 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将个人成长需要、知识学习与国家、社会要求结合起来 内容的综合性(三大关系、四大内容),体现的是“大德育”观念。 内容呈现不是以年级为逻辑,而是以自身框架为逻辑。教材教材编写需要再综合 行为动词表达的是在学生身心方面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保留的教学内容 原课标教学内容 新课标教学要求 锻炼心理品质 , 加强品格修养 。 学会调节情绪 , 保持乐观心态 。 磨砺坚强意志 , 拒绝不良诱惑 。 养成良好习惯 。 培养高尚情操 , 勇于面对挫折 。 能够承受挫折 , 勇于开拓进取 。 正确看待自己 , 增强自尊自信 。 待人真诚热情 , 建立真挚友谊 。 融入社会生活 , 陶冶高雅情趣 。 培养爱国情操 , 树立崇高理想 。 培养健康人格 。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 。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 保持乐观心态 。 磨砺意志 , 陶冶情操 , 形成良好的学习 、 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 杜绝不良嗜好 ,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 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 客观地认识 、 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 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知道自尊和知耻 , 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 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 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 , 学会用理智控制情感 。 了解成长中社会环境的变化 , 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 , 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 提高文化认同感 。 与原政治课内容的比较(心理为例子)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 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 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 学会与父母沟通 , 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 , 克服“ 逆反 ” 心理 。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新课标强调和突出的内容(心理教育为例):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包括几层含义: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4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 ( 二 ) 强 调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 “ 在教学中 ,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 可以这样理解: 1、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 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 3、 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三 )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 “ 在教学中 ,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 通过调查 、 讨论 、访谈等活动 ,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 、 扩展自己的经验 , 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 , 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 。 1、 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向教师提出要求,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 3、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 4、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 ( 四 )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 观和行为习惯 。 “ 1、已有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2、激发的情感体验 3、实践及实践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评价建议 ( 一 ) 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 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 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 潜台词: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 ) 。 原则: 1、 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形成 2、 有利于实现好公民的目标 ( 知识 、 态度 、能力 、 价值观和行为 )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4、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5、评价的反馈性 6、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科学的、人文的或者说定量的定性的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休闲娱乐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