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传记、新闻与科普阅读 2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93922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257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传记、新闻与科普阅读 2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传记、新闻与科普阅读 2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传记、新闻与科普阅读 2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板块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一、传记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 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2.传记的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抓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要素、八问题,抓重点内容。 四要素: (1)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3)理要清楚作者表现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八问题: 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品格什么评价什么启发,(二)传记的常用手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做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做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 (5)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三)传记的阅读方法 1.看背景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将军赋采薇,其中的2、3小题都与人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2.理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其行文思路,传记在这一方面更明显。传记类文章,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我们可以标示出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文章的线索就清晰了。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朱东润自传一文中,1896年、1929年4月、1939年、1940年左右等数字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记述其事迹的。 3.明事迹 人物传记,离不开对人物事迹的记述。阅读人物传记,要明确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进而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4.知观点 在传记中,观点来自两个方面,有的来自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有的则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表明观点的句子大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就可以明确作者或者他人对传主的观点态度。如2014年课标全国卷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的倒数第一、二段中,都有作者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钥匙。,二、新闻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 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合。广义的新闻是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是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二)新闻的类别 1.消息 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要素:又称“5w+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结果如何”(how)。这六个要素与记叙文是完全一致的。 结构: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等。人物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事件通讯主要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串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3.特写 特写就是作者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闻体裁。 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化的一个场景。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比较充沛,爱憎分明。 4.访谈 概念: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访谈的提问技巧: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问者的情绪。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三)新闻的阅读技巧 1.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2.理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抓主旨,明确作者态度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4.明手法,分析表达技巧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思考材料的表达技巧。,三、科普 (一)科普文的概念 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于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二)科普文的特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常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3.掌握常用表现手法说明的手法 下定义:准确揭示概念内涵特征 举例子: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神话、新闻报道、逸事趣闻)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增强趣味性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 列数字:准确,更有说服力 摹状貌: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描摹,更具体形象 分类别:对事物性质特征进行分类,一目了然,(三)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1.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 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2.揣摩写作技巧 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二是局部揣摩。这类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等。 3.品析文章语言 品析科普文的语言可从两方面展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同是科学小品,语言也会有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这些语言风格。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等方面进行涵泳鉴赏。,一,二,三,考点一 分析传主形象、概括传主事迹的三种考法 分析概括传主形象与事迹,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写人的,写人离不开人物事迹。对传主形象与事迹的考查,一般有三种考法:一是概括分析传主的事迹,二是概括或者分析传主形象的特点、个性或品质,三是要求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原因。,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传主的事迹,构成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概括传主事迹是传记考查的热点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某某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中写了传主的几件事?请简要分析。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传主某一品格的?请简要概括。 某某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典例(2014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我国台湾或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以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东北农学院辛勤工作。,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传主的事迹,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 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 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答题建模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 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 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是传记文本的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文学样式,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品格。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常见设问方式】 通过文章,可以看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某某事件中,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 文中表现了传主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某某特有的人格魅力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典例(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1.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答题建模 1.通读。概括传主品格,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内容,找出对传主的描写和介绍。 2.筛选。从传主的语言、事迹,作者的介绍、评价,他人的衬托、映照中筛选相关信息。 3.整合。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要善于分点表述。,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三、概括分析传主个性形成的原因 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和成功的原因,往往是对上述条件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 【常见设问方式】 某某在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某某之所以成为某类人,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其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某某道路? 传主取得某种成就,为什么在某一时期?请简要分析。,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典例(2008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 “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注意两个角度,三个联系 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入手: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成长环境、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答题建模 1.通读。通读全文是解答文本阅读题的前提,带着问题通读是寻求答案的最基本方法。 2.筛选。从传主的性格、禀赋、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他人的帮助等角度筛选相关信息。 3.整合。对成功原因或个性发展的原因分析,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作答。,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191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百分之百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1.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参考答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2.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考点二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传记的选材上;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叙事写人的手法上,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的运用、引用手法等。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其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可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分析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的关系、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分析新闻访谈的技巧等。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科普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一、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 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主要考查传记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传记选材的特点和安排材料的艺术。 【常见设问方式】 传记在选材上(或安排材料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传记中运用大量篇幅写某个事件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在文本中,作者插入某个材料的意图是什么?简要分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典例1传记选材的特点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钩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11“(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12 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13“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14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15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16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意思对即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的材料是为传主服务的,有关传主的材料要能体现传主的品格和性情,要真实和典型。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作者为传主作传,有其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旨,一个人物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之所以选这些材料,与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不是流水账,需要讲求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因此作者常常采用对比、映衬、点面结合、详略结合等手法,这些手法在选材上都有体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典例2传记安排材料的艺术 (2016辽宁育才中学高三二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梅小璈说,虽然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着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20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提及。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首段介绍梅小璈对父亲的回忆和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段回忆表现了梅汝璈对自己年轻岁月的追忆,对自己坚持法理信念的追思。通过梅小璈的回忆和评价,引出了梅汝璈的孤寂处境。儿子的回忆,使传主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描写具体鲜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分析传记安排材料的艺术要注意两个角度: 1.从顺序上思考安排材料的特点。传记是传主的生活记录,从内容上要注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安排材料的条理性,从结构上要注意倒叙、插叙的波澜性。 2.从手法上思考安排材料的特点。作者为了生动形象、准确鲜明的表现传主形象,往往在安排材料上采用悬念法、欲扬先抑法,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答题建模 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选材用材特点,要明确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安排在文章中的哪些部分。 第二步,结合特征,多角度分析作用。分析传记的选材用材,要关注传记的真实性、典型性,写法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还要注意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以及给读者方面的原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传记的表现手法 传记从大的方法来说属于记叙文,因此传记的表现手法与小说、散文的基本类似。主要有叙述的人称、描写的手法和表达上的技巧。在传记中,比较典型的手法主要有对比映衬与引用。 【常见设问方式】 文章主要反映某某人的精神品格,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谈谈你的理解。 传记中细节描写十分细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传记中,作者有大量的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传记中引用传主的日记(或他人的言论和资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典例1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