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三)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913571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三)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三)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三)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三)新人教版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钏,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我早已是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说的:“ ”,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 !”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文中所引培根的话,“ 。”当时吃了一惊。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命定”是不用说了。我是个( )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但既做着父亲,闭了眼( )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 )象抚摸着旧( )一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摘自朱自清儿女)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括号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彻头彻尾抹m杀辩解创chung痕B. 从头至尾抹m杀辨解创chung痕C. 从头至尾抹m杀辨解创chung痕D. 彻头彻尾抹m杀辩解创chung痕答案:A 2.下列话语依次填入语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要剥层皮呢 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蜗牛背了壳A. B. C. D.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村庄和村民修的这条路的历史一样悠久,路旁散落座座用芦苇、麦秸或茅草盖顶的农舍,墙壁用彩石砌出精美的图案。B.河上有座青砖白灰的古桥,桥拱券的青砖缝里塞了很多铁片,铁片锈迹斑斑,被风雨岁月剥蚀得用手一抠就掉下一块。C.一些楼顶上架着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太阳能和大大小小锅状的电视天线,它们像老树根上长新树,密密麻麻地成了森林。D.红的桃粉的杏白的梨,各色花儿开放在各家的后院中,有几家离村庄较远,一眼望去,鸡犬之声相闻,而房舍檐角隐约。答案:B 4.下列看法最切合所给漫画和新闻背景的一项是新闻背景:少儿图书市场繁荣,但少儿读物涉黄涉暴的占了40%,读物成了“毒”物。A.图书市场,涉黄涉暴的少儿读物有泛滥成灾之势,亟待政府加强监管。B.出版业不能只重利益,罔顾行业操守,放弃社会责任及健康文化理念。C.不能任由低俗,且充满色情、暴力的少儿“毒”物,侵害纯真的心灵。D.社会不应无视读物成为“毒物”,而要共同努力,为少儿读物“消毒”。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选自四部丛刊)【注】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辟书:指招聘为佐吏的文书。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兴:兴味B.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抑:压制C.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说:取悦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次:编次答案:A 解析:兴:起,指有感而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少以荫补为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答案】答案:B 解析:以:介词,凭借。A项而:上句,连词,表转折,却:下句,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上句,介词,表被动,被;下句,介词表对象,向。D之:上句,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下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7. 下列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B.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C.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D.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案:D 解析: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和不平。B诗 “穷而后工”论点的提出,既有对尧臣“抑于有司”的现实思考,也有关于古代士子困顿和诗歌创作关系的总结。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创作所取得的成就。D作者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歌泳功德”的庙堂诗人,固然有举荐挚友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局限。答案:C 解析: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答案:(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能的愚笨的,谈论诗歌必定向梅圣俞请教。(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终究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解析:(1)关键字:时、无、贤愚、语的意思;(2)关键字:知、果、荐的意思;(3)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晚唐诗,完成题目。(8分)贾客词刘驾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1)本诗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生场景,分别是: 、 。(每空最多6个字)(2分)答案:贾客抛尸山野,少妇梳妆家中。(2)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较为丰富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末句用“当此日”,话分两头,对举少妇的对镜弄妆和贾客的白骨无归,一乐一悲,而倍增愁苦,再现了贾客及其妻子的悲惨命运。(4分)娓娓讲述少妇的打扮,却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晚唐社会动乱带来民生凋敝问题的沉重思考。(2分)11.古诗文默写(1)有志与力,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3)寒衣处处催刀尺,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4)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而又不随以怠(2)唯见江心秋月白(3)白帝城高急暮砧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26岁的博士生石嫣是中国公费派往美国务农,学习CSA的第一人。回来后,青年周末记者问她:你带回了什么?石嫣想了想: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青年周末:什么是CSA?石嫣:CSA是社区支持农业(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让农场和社区间建立一种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美国于1986年引入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当初,美国人富兰克林带着问题考察东方农耕:美国不到百年就穷尽了地力,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他写下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认为东方农耕是可持续的、最优秀的农业。青年周末:实地体验CSA需要做些什么?石嫣:CSA提倡的是生态有机农业,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行有机耕作,多数农活需要人亲力亲为,劳动强度大。青年周末: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你不了解农业耕作?石嫣:我学的是农业经济,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大学课程也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说,大部分学农的大学生都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青年周末:CSA和中国目前搞的无公害、绿色订单农业差不多吧?石嫣: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做法基本上是,有人在做这个生态农业,然后消费者随时给他电话,他随时给你蔬菜,你当场交费;或者你来农场,随时买,随时交费。但CSA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消费者定我的蔬菜,要在这一年的秋后,把下一年你要的蔬菜钱交给农民。农民在种地前,已经把这一年的收益获取了,他种地时是没有经济风险的。我呆的明尼苏达州农场,今年共有33个消费者定了农场的蔬菜,每个消费者在去年秋天支付了460美元,用来购买今年收获季中20周的收成。青年周末:用什么保证农民一定会尽力提供给社区居民所需要的足够好和新鲜的蔬菜?石嫣:我们从春到秋都在努力地进行有机耕作,精心呵护各种蔬菜瓜果的生长。每周提供给我们的客户足够份额的蔬菜。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运送到指定位置,保证一个4-5口的家庭一周有新鲜健康的蔬菜。青年周末:全凭自觉?石嫣:靠彼此的信任!客户离农场都很近,最远的客户车程都不超过30分钟,有的客户每周会自己来农场取菜。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还与农场主人成为亲密的朋友。青年周末:据说美国农场有十几万个,CSA却只有两千多。在美国,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不算主流,你觉得自己在美国当了半年农民就能在中国搞起来吗?石嫣:我从美国经验得出,做CSA要从小做起。后来做好了,也要规模适度。需要你提供份额蔬菜的客户多了,你会无暇顾及他的感受,CSA赖以存活的信任就会削弱,所以大对于CSA未必好。我觉得,在中国城郊或者中小城市是比较好做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均耕地不多,比较适合人工有机耕种。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衡量所获取的价值,会怀疑一个农民在他那面积不大的地里如何种出不同种类的蔬菜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不管怎样,我都要试一试。青年周末:你能预计自己会碰到的困难吗?石嫣:今天,大多数人更愿意买便宜的食品。生态有机农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贵些。但是,人们可以去买贵的衣服鞋子,为什么对食物如此吝啬呢?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也想做一点实事,希望能通过CSA的实践,建立城乡的良性的互动。善待农民,重建信任,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和生命。(选自青年周末,记者邓艳玲)12.石嫣说“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根据文意,她其实带回了 和 。(4分)答案:CSA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理念13下列有关“CSA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CSA模式是一种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 BCSA模式推行生产者全部使用人工操作的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 CCSA模式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并相互信任。 DCSA的规模要适度,在中国,应多选择在城郊或中小城市发展。答案:B 解析:“全部”错,原文为“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行有机耕作”。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CSA模式的农场在采摘水果和蔬菜的当天便能送货上门,这样可以确保消费者享用到新鲜安全的蔬菜水果,也可与客户成为朋友,建立城乡的良性互动。 B被采访者石嫣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对农业经济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作为中国派往美国务农的第一人,她对各种农活亲力亲为,并获得了很多经验。 C对农场经营者来说,CSA模式使他们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在蔬菜成熟甚至种植之前就可以进行预售,环保健康,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D目前,在中国实行这种CSA模式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但仍有消费者过多地衡量他获取的价值,怀疑面积不大的地里能种出各种蔬菜。【答案】答案:C 解析:A,“当天”不准确,原文有“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运送到指定位置”等语。B,对“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错,原文有“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等语。D,中国“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为外加信息,从原文意思也难以推断出这一点。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秋 天李广田春天是走向“生”的路,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这一件艰难的工作,我们是乐得来作的。诚然是艰难,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镜子了。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于一九三0年十二月(选自李广田文集,有删节)15. 文章以“秋天”为题,开篇为什么要写夏天和春天?(4分)答: 答案:循着对自然季候变化规律的思考,(1分)作者先后写出对春天太过“疯狂”、夏天则是“死路”的不同感受;(2分)通过层层比较,突出秋天在“酝酿着生命”的同时,更显示着“觉着的力”。(1分)16.简析“他们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这句话含义。(5分)答: 答案:希望大的人走在道上,也就有着希望,因而看起来是“有福的”;(2分)但明知道路永长,希望远大,还就是要走在道上,且尝味着苦难,因而更是“不幸的”。(3分)17.简析文中多处提到“一只黄叶”的妙处。(6分)答: 答案:作者妙用“一只黄叶”重现的手法,(1分)生动而具象地表现出秋的“更显示生命”的季候色彩,(2分)以及这“一只黄叶”带给人的“时光无情”的紧迫感;(1分)说黄叶联系着枯荣,为生而落的联想也就得到了强化。(2分)18.作者为什么说秋天“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请简要说明原因。(6分)答: 答案:年年来来早,西风吹,黄叶摇,又见自己头发脱落,使人油然而生时光无情、人生被赶的危机感。(3分)人走在道上,希望还很悠远,不觉又来到秋天,更觉得是被鞭策着前进,而怕落在了后边。(3分)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12分)注意:选做题共2道小题,请任选其中1道作答。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金翅雀葡萄牙来托尔加一家三口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孩子又重复了一句:“我找到了一个鸟窝!”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冠里飞出来。他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母亲仔细听着,还亲吻了孩子。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孩子往下讲:他把羊拴在一旁,开始往松树上爬。父亲又拾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孩子说,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把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先用胳膊抱住树身,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重复做着,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后来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听凭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 一双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枚鸟蛋。听到这里,父母仿佛心跳停止,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而儿子攀附的树枝正在折断但是,孩子说的话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当然,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他情不自禁地吻了鸟蛋一下。蛋壳刚巧裂开,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情愉悦发现了一个鸟窝!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劈柴,父亲和母亲坦然交谈了几句。孩子没有听清,也没听明白。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只是,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选自外国百家千字文,有删改)(1)本小说为双线结构,请依情节运行分别对两条线索作简要表述。(每空四个字)(6分)孩子讲述的: 父母倾听的: 答案:孩子讲述的:发现鸟窝攀爬高树亲吻鸟蛋放回小鸟(3分)父母倾听的:倾听说话屏住呼吸心跳停止坦然交谈(3分)(2)小说讲述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成长的思考?(思考不少于两个角度)(6分)答: 答案:孩子的角度:孩子有好奇心而勇于攀爬大树,有爱心而懂得呵护小鸟,这种探索、仁爱精神在孩子的成长中极为宝贵。父母的角度:父母关心孩子安危而爱尤其深沉纯粹,对孩子探索欲和仁爱心又予以肯定和呵护,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可或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角度:父母与孩子日常有很好的交流,孩子敢于表达,父母乐于倾听。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当比尔盖茨拥有850亿美元时,当年葡萄牙的国民生产总值是840亿美元,爱尔兰是810亿美元。比尔盖茨一掷千金,他的豪宅全部由电脑控制,耗资5400万美元。盖茨的母亲玛丽是位极富爱心的社会活动家,对慈善事业一向相当投入。“他母亲一直在劝告他、推动他,好公民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事。”父亲老盖茨后来回忆说。但比尔盖茨却听不进去。他认为,每个人有自己回馈社会的方式,微软公司从事的高科技事业,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造福了社会。身为世界首富,盖茨拒绝向社会捐赠。1993年秋天,比尔盖茨和女友梅琳达,一起到非洲去旅游。在非洲各地,他们看到了无数饿得皮包骨的孩子。扎伊尔,他们走过的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钉上了木板,犹如鬼城。光脚的妇女怀抱着孩子、头顶着水罐,走几英里的路。在小小的露天市场,几个妇女把少得可怜的一点儿蔬菜放在地上卖,再没有其他东西。梅琳达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种景象确实震撼了我们。我们用目光搜寻走路的妇女,她们没有鞋穿,全是赤脚!”非洲妇女的困境也使比尔终生难忘。1994年,注定是比尔盖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这一年元旦,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终成连理。新郎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直升机和250间酒店客房。也是在这一年,比尔盖茨深爱的母亲却不幸死于癌症。比尔盖茨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他创建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995年,盖茨和梅琳达以母亲玛丽的名义,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000万美元,建立玛丽盖茨奖学金。奖学金使很多大学本科生受益。xx年,纽约时报刊文说,全球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只有10的保健资源。梅琳达后来回忆说:“我和比尔谈论,非洲患病的孩子多么悲惨,我们该做些什么?”到目前为止,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向社会捐赠已达290亿美元,捐款主要用于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人们。中国汶川地震,盖茨基金会向灾区捐款2500万美元。盖茨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摘自比尔盖茨新传奇,有删改)(1)请为上述新闻分别拟写引标、主标(或主标、副标)。(标题应有两个角度(6分)引标: 主标: 副标: 答案:示例:两个女人和一次非洲之旅将盖茨带上慈善路(引标)(3分); 盖茨基金会改变字盖茨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主标)(3分);中国富人请听听盖茨的呼吁(副标)(3分)(2)请根据上述消息,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短评不少于两个角度)(6分)答: 答案:角度提示:大企业家、富人的角度:回馈社会的方式,不止于办产业和解决就业,还需要多做慈善。慈善事业的角度:向社会捐赠,求助贫困,是造福他人和社会。家人的角度:社会需要更多的母亲、妻子奉献爱心。中国富人的角度:更多的人都来做慈善。被救助者的角度:懂得感恩,学会回馈社会;等等。七、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当今社会,这样那样的危机会伴随我们一生。危机让我们有忧患意识,反过来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