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后古诗词(38页).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910871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上册-后古诗词(38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后古诗词(38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后古诗词(38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作者介绍:,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时间的词语有:,“半轮”、“秋月”、“夜”,表地点的词语有:,“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中心主旨:,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诗人出蜀远行,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作者介绍:,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心主旨:,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岑参(715-770),江陵人,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作者介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中心主旨:,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卡盟 卡盟,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网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其格式后缀名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为:pdf、图片格式等,李益(748-829),字君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作者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心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寒及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秋词(其一) 刘禹锡(唐代),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者介绍:,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心主旨:,这首诗爽朗明快,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是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代),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忆起与妻子共同剪烛芯的情形。,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中心主旨:,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夜雨时的寂寥之苦,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南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中心主旨:,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这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也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潼关 谭嗣同(清代),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清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他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迅速临济的新时代的脚步声。,潼关 谭嗣同 中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心主旨:,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这首诗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