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3899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过关检测卷岳麓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管仲有一句名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仲的政治活动中,既有利于强国又能够“富民”的一项是()A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B严格尊崇周礼C推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D剥夺贵族特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管仲改革的认识。“相地而衰征”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调动了私田主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C项正确。答案:C2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因此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魏已通过武力统一北方,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使宋朝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答案:A3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所以,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D4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B项正确。答案:B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王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请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解析:材料中的“魏之先出于黄帝”,表明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最基本的依据是鲜卑族和汉族出自同一祖先。答案:A61072年,某农民因贫困正要背井离乡之际,却意外地从政府借贷来了种子,他努力耕作,收获后不仅还清了本息,还略有盈余。他逢人便夸:“当今皇上的青苗法真是太好了!”这反映出青苗法的实施()能够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遭到了高利贷者的强烈反对A BC D解析:在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没有高利贷者的任何信息,故的叙述无依据。答案:A7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于民族融合都加速封建化进程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影响的共同点。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是所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封建改革的共同点。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王朝中期出现危机后进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涉及民族融合和封建化问题,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所以答案选D。答案:D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他们的变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答案:C9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安石变法是在王朝末期时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时实行的B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张居正改革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而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D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阶级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变法都发生在王朝中期,A项错误;两次变法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B项错误;D项是其共同点。答案:C10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汉化,也就是封建化,在其推行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转变立国之本,以农桑立国B实行民族迁徙政策,加快民族融合C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士的必考内容D采用汉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历史概念的内涵,“封建化”的根本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封建化”,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制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材料三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2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齐国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请说明理由。(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变法的性质和影响。(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获取的信息可概括为“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而各诸侯国的政权仍掌握在旧贵族手中”,由此可得出“政治原因”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争夺政权。第(2)问考查齐国称霸与管仲改革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可从材料三中的时间“公元前445年”可判断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其性质应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答案:(1)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争夺政权。(2)有关。正是由于管仲进行了改革,齐国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影响: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1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洛阳伽蓝记卷四材料二 图1 汉人胡食画像砖图2 魏碑书法材料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2分)(2)材料二的景象都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请具体分析二者形成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4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百姓殷富库藏盈溢”可知;第(2)问,从图片内容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第(3)问,从“民生”角度回答。第(4)问,可从改革结果、生产方式变化等方面归纳。答案:(1)均田制。(2)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原因: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把鲜卑族勇武质朴、刚劲豪迈的文化风格融入汉字书法中,从而形成了气势雄浑、刚劲有力的书体“魏碑”体。(3)推行租调制;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等。(4)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13(12分)“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5分)(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3分)(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饶”。请你说明理由。(4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富强措施及其作用。第(1)问,认识注意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归纳出信用贷款的办法即可。第(3)问,实质是对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作用的考查。答案:(1)“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3)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5分)(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5分)解析:第(1)问首先要注意两次改革的背景,其次要注意两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再结合材料“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析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两次改革的“影响”,联系所学的两次改革的影响及材料回答即可。答案:(1)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材料一: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材料二: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2)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或者为秦灭六国奠基)。15(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材料三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2)根据所学指出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初衷。依据材料二,免役法客观上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解析:第(1)问直接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第(3)问直接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归纳概括。第(4)问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危害了百姓的利益。(3)变法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4)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人得当等。 16(15分)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9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6分)答案:(1)经济上:政府整顿官营工商业,打击官吏徇私枉法行为;注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轻徭薄赋方针。政治上:实行“久任”制,维持地方稳定;重视司法监察,减轻刑罚。汉宣帝励精图治。(2)积极作用:盐铁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有利民生;控制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如冶铁业的发展)。消极作用: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易滋生腐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