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谋攻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2882908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谋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4谋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4谋攻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第24课 谋攻学习目标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课前预习方案1.读写思考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故上兵伐谋: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辅周则国必强: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以虞待不虞者胜:2翻译下列句子。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相关链接孙子及著作孙子兵法: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孔子被人们尊称为“文圣”,孙子也被人们尊称为“武圣”。孙子出生于军事世家,祖先大多是有名将领,本人也戎马生涯30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知识结构课堂学习方案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谋攻 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强调“知”是谋攻的基础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难点突破1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论点准确地表明,不战而胜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当然也是最理想的战果,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解析】文章列举了四种手段亦即方法依次比较,进行评论。 孙子首先强调,“上兵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伐交”,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打破敌方与别国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援。“其次伐兵”,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最下策是“攻城”不得已的办法。在这里,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从耗时长、费力巨、伤亡众、收效微几个方面,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以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文章紧扣“全”字,跟前面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又用肯定判断“此谋攻之法也”加以强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2孙子是如何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的?【解析】孙子认为,指挥者不仅要有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术。文章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是“战”,是“逃”,还是“避”,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严重后果。 从孙子列举的几种打法来看,仍然是以“谋”为指导思想的,他谈的虽然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使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的内容,强调了“谋”的作用。限时课堂训练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隙( )虞( )糜军( )百战不殆(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3.课文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亡,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者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4“凡用兵之法”的“法”字含义是 ,文中的理解应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6翻译下列句子。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7此文的作者是孙武,通过阅读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限时课堂训练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刿: 鲁庄公:答案【预习作业】1.上等的用兵策略禁得起周到参与,干涉预料,事先谋划,做好准备。2.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课堂训练】1.x y m di2.军队不如,比不上俘虏失败3.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结论,全文起了揭示规律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4. 方法;道理,策略 5军队不如,比不上俘虏失败 6.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7略8.(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是尽了你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9.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10.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