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储东涛,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二次大战前,区位理论包括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现代区位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揭示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并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程度。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动态区位理论,即现代区位理论。 本章的重点是第一、二节。,第一节 区位理论及其演进,一、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着重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探讨农业、工业的最佳区位选择问题,因此其实质是“成本决定论”。 1、农业区位论 (1)确定“孤立国”的假设前提:,(2)农业区位布局获取利润的公式: P=V-(E+T) 式中P即利润,V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为农业生产成本,T为交通运输费用。农业利润就是农产品售价减去农业生产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后的余额。 (3)“杜能圈”围绕城市形成的一系列同心园(见图3-1)。 (4)“孤立国”的修正模式(见图3-2)。,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二、近代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包括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着重从城市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市场区与市场网的内部联系出发,探索企业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其实质是“利润决定论”。同时,通过对市场区位发展阶段的分析,探索整个区域的最佳经济效益。,1、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1)中心地和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网络中心地就是向周围居民提供物品和服务的地点,园形是最合理的市场区图形,而且最合理、最有效的图形是正六边形,从而构成了一个市场网络结构。 (2)影响市场等级和体系形成的三个因素即行政管理原则、市场经济原则、交通运输原则。 (3)K值概念中心地模型的重要指标:K值越高,经济越封闭;K值越低,经济越开放。K值从高值向低值的变化,是空间社会经济结构系统发展与进化的标志。,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形成;潜在市场区的形成;多个企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三、现代区位理论,二次大战之后,传统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演进为现代区位理论,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其实质是“综合决定论”。现代区位理论具有以下与传统区位理论不同的特征: 1、众多学派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1)成本市场学派探讨运输成本、劳动工资等因素与市场的相依关系。 (2)行为学派认为人的地位和作用才是区位分析的重要因素,探讨以人为主题的发展目标。 (3)社会学派探讨政府政策、国防军事、人口迁移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历史学派探讨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空间区位发展的阶段性。 (5)计量学派探讨定量研究的可能性和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