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64368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 语文 含答案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闻白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xx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B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可能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D“拆旧”与“仿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既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全国至少有3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B古城重建多为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C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多文物保护专家不是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但他们对蔓延各地拆旧和仿古热潮极为反感,对这种“大拆大建军”也有过担忧和提醒。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同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摧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宏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将:率领B穰苴则仆表决漏仆:仆从C于是遂斩压贾以徇三军徇:示众D最比其赢弱者比:等同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3分)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授桴鼓之急则忘其身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已屈人之兵。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宏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5分) (2)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11分)风入松俞国宝(南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注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花钿:女子头饰。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三)句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2) , ,用心躁也。(苟子劝学)(3) , ,人比黄花瘦。(辛清照醉花阴)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玉米的馨香邢庆杰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搞掉。”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惟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微型小说选刊xx年第19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以小见大,客观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苦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振聋发聩,发人深省。B“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悉了”这话表明正是玉米的馨香使得三儿动了恻隐之心,也使得三儿睡得香甜。C小说善于运用简练的话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老汉得知乡里要提前推倒他家的玉米时流着眼泪说的一句话就鲜明地表现了他反对形式主义的决绝态度。D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特色,三儿与乡长的对比,乡长与县长的对比,均有强烈、鲜明的艺术效果。E“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这样结尾既表达了“乡长”对“我”的辞职的遗憾和惋惜,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个光明的“尾巴”。(2)小说多次写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何表达作用?(6分)(3)试简析“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4)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是否合乎情理?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潇酒钱钟书仲利民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选自xx年2月1日工人日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B. 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C. 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D.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2)在这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吴泰昌,请说说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6分)(3)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4)钱钟书先生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事无论臣细,死论难易,目之所及,只要是群众有困难的、需要解决的,周恩义摩顶放踵而为之。 B南京人曾经感叹:我们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他们的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我们却总是不温不火? C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口号,效力于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正本清源,打造中国乐坛的未来之路。 D中花俱乐部经过一番谈判和商谈,终于与法国名帅答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至此,带加纳携年阿内尔卡成为现实,“法式申花”呼之欲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尽管灾后中长期的重建项目将部分弥补“桑迪”造成的冲击,但灾后重建并不意味着政府会追加巨额投资,而是会对政府其他投资活动产生挤出效应。B浙江大学教授龚延明先生从中国是“诗的国度”和具有“史的传统”,“诗”、“史”结合,用诗歌叙述中国史的崭新形式,创造了诗说中国史)系列。C综观我国的教育,育人基本上是以考试为本,看人基本是以分数为本,用人基本上以文凭为本,这三者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D颁奖典礼围绕“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你我为弘扬崇高而寻找”为主题,紧扣“寻找”、“最美”、“乡村”三个关键词,生动展现“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忘我的精神品格。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对于管理者来说,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尤其是负面问题, , 。 , ,使信息公开有据可循,对社套关切有所交代。 第一反应是掩饰、回避,其实并不奇怪 必须以制度的名义予以确认 出于自身形象及利益的考虑 这样的心理举世皆然,没有什么国情的差异 差异在于有无明确并且可行的制度约束 重大事件发生后,多长时闻内对外公布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多久更新如此种种 A B c D16请将下面四个短句改写成一句话,要求语言连贯,信息齐全。(5分) “西蜀文化”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内与巴文化同为已蜀双子星一翼的文化。 “西蜀文化”以成都平原为中,扩而及于三蜀地区。 “西蜀文化”具有独立而神秘的始源和神奇神妙为特色的发展历程。 “西蜀文化”具有从古及令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示例: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它将你们纳入主流价值体系,这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概括来看,王安忆对生活的哲学性思考,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王安忆的这三个嘱咐和生活中主流社会价值有差异。遂引发大家争执和讨论。有人认为,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不竞争是不现实的,如果不参与竞争,便无法在社会立足。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