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864213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追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化:女娲补天、女娲造人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6、忧患意识7、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8、反抗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慧力紧密相联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方法,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点。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二、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三、情感体验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四、隐喻和象征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追溯历史、交换思想、总结经验、表达信仰等,往往会涉及一些较为抽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例子。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一些意象的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质量,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如庄子、离骚、诗经大雅生民、洛神赋、柳毅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红楼梦。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追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化:女娲补天、女娲造人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6、忧患意识7、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8、反抗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慧力紧密相联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方法,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点。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二、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三、情感体验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四、隐喻和象征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追溯历史、交换思想、总结经验、表达信仰等,往往会涉及一些较为抽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例子。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一些意象的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质量,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如庄子、离骚、诗经大雅生民、洛神赋、柳毅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红楼梦。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四、怨刺 - 雅、风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五、战争徭役 - 雅、风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六、婚姻爱情风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七、诗经的现实精神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它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8、反抗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慧力紧密相联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方法,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点。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二、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三、情感体验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四、隐喻和象征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追溯历史、交换思想、总结经验、表达信仰等,往往会涉及一些较为抽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例子。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一些意象的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质量,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如庄子、离骚、诗经大雅生民、洛神赋、柳毅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红楼梦。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四、怨刺 - 雅、风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五、战争徭役 - 雅、风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六、婚姻爱情风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七、诗经的现实精神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它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二、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质量,都被严重地削弱了。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如庄子、离骚、诗经大雅生民、洛神赋、柳毅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红楼梦。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四、怨刺 - 雅、风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五、战争徭役 - 雅、风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六、婚姻爱情风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七、诗经的现实精神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它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二、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三、比兴的垂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四、怨刺 - 雅、风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五、战争徭役 - 雅、风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六、婚姻爱情风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