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2859033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春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一、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1)批判性,主观意图、客观效果:P43(2)作品在赵树理的创作中的地位:P44(3)作品与李双双小传的异同:P50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 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与山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周扬在序言中以“卓见和勇敢”称赞赵树理的为人与为文。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作业2一、填空题1、1949 2、1949 3、俞平伯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1957 6、登记 7、刘绍棠 8、赵树理 9、王愿坚 10、白茹 11、延河 12、山那边人家 13、大波 14、红旗谱 15、革命与反革命 16、白莉苹 17、邓友梅 18、重放的鲜花 19、青春万岁 20、草木篇 21、时间开始了 22、1981 23、战歌 24葬歌 25 刘半九 26 唐是 27、女巡按 28、龙须沟 29、蝶双飞 30、小品文的新危机二、单项选择题110 BBBACACAAD三、多项选择题1、 BC 2、 ABD 3、 ABC 4、 BCD 5、 ABC 6、 ACD 7、 ABD 8、ABD 9、 ABD 10、 ABC作业3一、题目:朦胧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二、在讨论中,可参考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三、要求:(1)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讨论的主要内容;(2)说明每位参加讨论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3)针对讨论题目、参加讨论者的观点和结论,阐述自己的意见。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特点及其表现。答题思路:本次作业要求在学习完教材第19章文化寻根后进行。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诗歌流派进行研讨。要完成这个研讨,首先应读朦胧诗的代表诗作,其次应读相关资料,读教材,了解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什么是现代主义,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确立自己的观点,再按作业要求思考并回答问题。按讨论记录的形式做好。一、1、P343 P3403412、 P342 P344 P345(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答案要点提示: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指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作,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集团,而是一个文学潮流,它的存在意义基本上建立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质疑和批判之上,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成长于“文革”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结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诗人群落”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学和诗刊等刊物又相继集中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至此,朦胧诗彻底浮出水面,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指的是“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的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从人文精神和美学风格两方面进行分析。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第一,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悲壮的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第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第三,重建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2)从美学风格看,朦胧诗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第二,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第三,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参见教材340-342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阐述:“文革”后的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现代意识的追求,虽然开始时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所以,它引起学术领域的不同看法以至争论是必然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从70年代末“伤痕文学”的蓬勃掀起,到1980年对电影苦恋的批判;从80年代初的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到1983年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批判,都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性。1985年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已经不再成为禁区,而且现代技巧和现代意识也已经普遍地被知识界所接受,不再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当代文学创作在表现艺术方面由此获得了质的提高。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朦胧诗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是2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延续。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参阅上文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特点来理解。以上观点和材料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以便抛砖引玉。作业4一、填空题1、今天 2、傅雷 3、我的家在哪里 4、钱钟书 5、鱼化石 6、活动变人形 7、王秋赫 8、台儿沟 9、陈奂生上城 10、我是谁 11、高邮 12、文学的“根” 13、钟山 14、烦恼人生 15、张炜二、单项选择题15BBCCA三、多项选择题1、AC 2、 ABC 3、 BCD 4、 ABC 5、 ABD四、简答题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一林海雪原与红日有什么异同?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答题思路:第一,分析题意,这是一个比较分析题,比较两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的异同。 第二,有条件,可以浏览林海雪原与红日这两部作品。第三,读教材,主要从相同和不同点来来答题。答题要点提示:1.两部作品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3.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 (说明,第1点是相同点,第2.3点是不同点。)二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考核的知识点:掌握茶馆中,王利发的努力。答题思路:第一,读茶馆或观看北京人艺话剧茶馆。(VCD光盘)第二,主要从三幕剧中王利发经营的茶馆及其努力来进行分析。答题要点提示:1.第一幕时,王利发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2.到第二幕时,王利发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3.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王利发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三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了哪些商业性的外衣?考核的知识点:掌握并分析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的商业性的外衣。答题思路:第一阅读小说妻妾成群,观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了解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化过程。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底,它是苏童的成名作,也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作品的主人公颂莲作为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在父亲去世后迫于无奈,自愿嫁给一个有钱人做了他的四姨太,从此便介入到了“妻妾成群”的人际模式之中。她所处的是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为了能在这个家庭中立足并获得尊严和做人的正常权利,她必须争取老爷陈佐千的宠爱,以及胜过毓如、卓云、梅珊等其他三位太太。小说的情节便在颂莲的个性和欲望与她的生存环境之间的摩擦中展开,由此而产生出许多含义丰富的意象与行为。 第二.分析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并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传神且又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由此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客观层面的主体精神向度,而这些内容都婉妙地编入了颂莲的内心世界之中,也更加丰富了她作为知识女性而区别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 两年之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把妻妾成群搬上银幕(编剧是倪震),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发现就妻妾成群的电影化过程而言,最明显的改变是其中的主观感受与精神力量的相对削弱两者之间主要有这样一些可以对比之处:电影中增加了象征意义非常明确的“灯笼”意象,点灯-灭灯-封灯的程式代表着权力的施用与对人的精神控制,更为重要的改变是电影中颂莲像其他所有人物一样没有了十分明确的自觉意识,她也被完全纳入到受点灯程式支配的“争权夺势”之中,她的知识女性的背景则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至于原作里她守持自我,以主动退出来反抗“妻妾成群”的人际模式的过程,在电影里被改写成她为了争宠而假装怀孕,被陈佐千发现后一怒之下封了灯,使她完全变成被动地遭受打击而成为失败者,这不仅更加减弱了人物行为中的主观力度,而且也大大地使颂莲的形象失去了精神上的光彩,小说中那个有着无数独特感受与个性追求的颂莲,在电影中被替换为不断地迫于命运的压力而无法应付的悲剧女性。 答题要点提示:1.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改变的缘由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对视觉性的要求,精神与主观性的内容很难得到影像上的明晰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不得不穿上的商业性的外衣:颂莲作为悲剧女性的命运固然是对人生的简化处理,但是却更加符合情节剧的要求;2.至于包括点灯-灭灯-封灯、捶脚及陈府的深庭大院等等异于寻常的仪式和环境描绘,无疑也会大大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它们的文化象征意义反倒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蒙蔽,只在视觉刺激上堕为一种令人好奇的噱头。 应该承认张艺谋对妻妾成群的改编还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操作。其实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在努力地深入探询人性的主题,甚至在对环境给人的精神戕害方面还有更出色的表现。但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电影是很不同于小说的一种艺术类型,它由于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着明显的企业化性质,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地排除掉商业的影响,除非是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前卫电影,所以在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中必然会丧失掉一些宝贵的东西,而同时也必然包括了商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 3、P501提示;一、灯笼。用点灯灭灯封灯来象征权力对人精神的控制,增强作品的形象直观性。二、捶脚。以获得捶脚的机会暗示得到老爷的宠爱,增强了作品的动作性。三、争宠。以假装怀孕来争得老爷的宠爱,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五、分析题 1、P277279答题思路:第一,分析题意,这是一个阅读分析题。 第二,了解艾青的经历及鱼化石的创作背景。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重返诗坛之后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 第三,读鱼化石,感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到变成为化石的演化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也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于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这个哲理的提炼与阐发,对于鱼化石来说,应该还是较贴切的。但我认为,最后两节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对于整首诗来说,它不仅没有达到思想的升华和艺术的提升,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鱼化石”这个独特象征物意蕴的丰富性。同时,最后两节阐述的生存法则与斗争哲学也并不新鲜,还保留着明显的文革思维烙印。因此,同样是咏物诗,有直接的主题阐发的鱼化石,也许还比不上没有直接阐发、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样富有审美意味和艺术感染力 第四,读教材,分析并提炼出艾青哲理小诗的特点。答题要点提示: 1.艾青的哲理小诗,咏物言志,是诗人将现实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加以艺术熔炼后产生出来的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迷人火花。2.鱼化石是艾青哲理小诗的代表作,具有历史和哲学深度。作品以一块“过多少亿年”的鱼化石为艺术意象,揭示出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3.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进了对世界变幻的感悟中,透视出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4.鱼化石形成过程,蕴涵着人类历史与人生的一种发展规律,包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凉,表达了一种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要求: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