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58684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卷、第卷、第卷、答题纸及机读卡五部分;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所有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 卷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1题。(每题3分,共33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追溯 谥号 避讳 A. s sh wi B. shu y wi C. s sh hu D. shu y hu 2.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B. 姓的产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氏的产生则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繁衍。C. 古老的姓、氏很少,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D. 秦汉之前,姓与氏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也有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3.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是( )A. 秦筝赵瑟 B. 朝秦暮楚C. 燕歌赵舞 D. 秦欢晋爱 4. 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B.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C.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D.在古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5. 根据你对“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理解,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写适当内容。(3分)姓 名字名与字意义关系白居易相关诸葛亮孔明晏 殊同叔6.结合材料一解释“伯仲”一词的含义。(3分)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请问“伯仲”的含义是 。 【答案】1C2C3D4A5白居易乐天相关诸葛亮孔明相同晏殊同叔相反6“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伯仲”在成语中是不相上下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注意“溯”“谥”不要读半边,“讳”不要和“伟”混淆。选C。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C.“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说法不准确,原文是“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所以选C。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以及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和“别婚姻”相关的内容是“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秦筝赵瑟:泛指名贵的乐曲。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燕歌赵舞: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用以形容文辞美妙。秦欢晋爱: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所以选D。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的能力。A.“孟姜女,姓孟,名姜女”错误,原文是“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所以选A。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的能力。“义相比附”包括名与字意义相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名与字意义相反等。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的意义相关;诸葛亮字孔明,名与字意义相同;晏殊字同叔,名与字意义相反。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以及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由文中“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可知,“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伯仲”在成语中是不相上下之意。(二)结合课内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7.下列各句中,语言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鱼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而且不用漂子,鱼线也不长,就这样把鱼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落得做人情,不敢违他,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 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A. B. C. D.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致其众而誓之 (致敬)B. 吊有忧,贺有喜 (安慰)C.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D.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B. 宦士三百人于吴C.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1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C.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 丈夫二十不取【答案】1D2A3D4A5B【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鱼线也不长,就这样把鱼线甩在水里”的两个“鱼线”衔接紧凑,所以比要好。“人物轩昂”和“不敢违他”有因果关系,所以比好,所以选D。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A.致:招致,招来。所以选A。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分析词类活用,需要掌握句中的基本结构及每个组成部分有什么词性的词充当。ABC都是使动用法,D是名词作状语。所以选D。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帅”通“率”,C.免”通“娩”,D.“有”通“又”。故选A。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爪牙”古义:勇猛的武士;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中原:此指原野;今义:中原地区。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所以选B。二、给下列文学常识填空。(本题共4小题,每题1分,共7分。)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 (史书体例),其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创作反映北京南城建设改造的优秀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称号。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风味,多描写京城底层人民的生活。3.史记被鲁迅称赞为 , 。4.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美国的 、法国的 和俄国的 。【答案】1国别体2人民艺术家3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4欧亨利 莫泊桑 契诃夫【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3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三、微写作(10分)这学期你一定走进过博物馆吧?请根据你的见闻,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写作。1、选择博物馆内一件展品(或器物),用150200字对它进行描述。2、现代文学馆内一定有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家,他(她)的哪一点触动了你呢?用150200字对此进行描述。【解析】略第 卷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9分)西江月注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中“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 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6分)【答案】1A2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词人因奸佞小人制造的“乌台诗案”而险些被杀,后被流放黄州。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词人在“酒贱”与“客少”“月明”与“云妨”的矛盾中,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A.“悔恨之情”错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所以选A。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15分)翠 柳(清)曹衍东维扬汪本,以手谈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馁。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而卒寥寥。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而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赧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注释:手谈,指下棋。 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不战而先馁 馁:丧失勇气B太守衔汪 衔:对怀恨在心 C而卒寥寥 卒:(直至)死亡D先生面赧矣 赧:羞惭脸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 解冒,因求出关 B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 寺僧耕之以植桑麦 C一婢名翠柳,慧而能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D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 乃号令于三军曰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理解: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B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理解: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C汪目望洋,不知所为。理解: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D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理解: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B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C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别人站着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D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第四段,“汪漫应焉”一句中,一个“漫”字写出了汪本随意应答的样子,也刻画了他 的心理。【答案】1C2B3B4A5骄傲或者自负【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卒”在此处是“终”的意思。所以选C。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因此/趁机;B.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D.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所以选B。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B.“学步”指学围棋。所以选B。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再用排除法。A.“敬佩之情”错误。所以选A。5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再理解“漫”的意思,分析人物形象。“漫”是随意的意思,写出汪本一听对方是女子,有些不在意,体现了汪本的骄傲自负。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另一种纪念碑 现在,大凡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是凤凰人,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当年,一个二十岁的士兵为旧生活所窒息,被新生活所感召,突然决定放下枪,拿起笔,要以文学闯天下,他所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北京。这个一文不名的青年,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几乎冻饿而死,但这个顽强的青年终于在绝境中立定了脚跟,并且终于在文学的山冈上留下一片美丽的森林。这个闯荡了世界的青年终于又死在北京。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这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在这些话和这石头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沈先生的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竟然做成了一件伟业:他用湘西的河水滋润了在一派酷烈的“西风”中枯萎断绝的中国诗魂。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再过许多个世纪,当人们回过头来打量中国传统文化分崩离析的过程,当人们辨别中国人的生命样式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沈先生留下的这一片美丽的森林,是会叫人惊奇和赞叹的。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别人不懂也就罢了。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也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于是,我就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的人头。还有在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我那时已经可以自由出门,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人。每当人已杀过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屈指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但革命在我印象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这个世界上可有一个摆满了人头和尸体的“世外桃源”吗?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是所有那些潮湿的吊脚楼,雾气迷蒙的河水和夜幕上闪烁的星星们的背景,所有那些妓女、船工、士兵和农民们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种深重到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底色上描绘出来的。走出湘西对于沈从文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种对新生活和新精神的追求,是一场再生。这个秉承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湘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乡时,就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中国诗歌所最为崇尚的“神韵”和“意境”之美,在这片森林中流变成为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呈现。这是中国诗的传统向现代散文文体一次最为成功的转变。而 (充斥、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和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在这肝肠寸断的痛惜的背后,是一种人的觉醒,是一种现代人格的建立。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不像当时的一些作家们那般浅薄直露地“噫!噫!啊!啊!”,未必就不懂得痛苦,未必就没有深刻。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 (抗争、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殊途一致。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随着一幅幅或浓或淡的画面从眼前消失,在你整个的身心都得到深沉的舒展之后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如小牛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姑娘的情人出走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善良天真的翠翠,在挣扎不脱的命运中再一次面临了母亲的悲剧,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苍翠如烟,可是一个诗意的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的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无数次对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随着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的喧嚣声的远去,随着众声喧哗的“后殖民”时代的来临,沈从文沉静深远的无言之美正越来越显出超拔的价值和魅力,正越来越显示出一种难以被淹没被同化的对人类的贡献。在世界性的文化大潮的交汇和吞没中,在难以言说的沉沦和阵痛中,这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这是一次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总会有那么一天,总会有越来越多的精神的成熟者,听懂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咏叹。总会有那么一天,总会有越来越多的纯美的寻觅者,读懂了一个悲悯的智者地久天长的书写。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做为文学家的沈从文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底,来到新中国的沈先生,与大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作家一样,在一片“旧社会的渣子”“新时代的落伍者”“腐朽的资产阶级”的谴责中,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笔。他的后半生虽然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煌煌巨著问世,但那已不是文学。留在这里的这块石头,不过是一个跋涉者骤然止步的记录。 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取材于李锐同名散文)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A. 充斥 抗争 B.弥漫 抗衡C. 弥漫 抗争 D.充斥 抗衡2.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 一文不名 B. 分崩离析C. 刻骨铭心 D. 殊涂一致3.根据文意,题目“另一种纪念碑”是指(3分)A. 沈从文故乡湘西的美丽风景 B. 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C. 沈从文先生风格独特的作品 D. 沈从文先生伟大的人格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是故乡湘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成就了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B.沈从文先生与传统的“田园诗人”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作品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背后蕴含的强烈的悲悯情怀。C.沈从文先生继承了中国诗歌崇尚“神韵”和“意境”之美的传统,并成功地将它运用到现代散文文体的创作中。D.文章肯定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成就,但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主动放弃文学创作而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不满和惋惜。5.结合全文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6.结合语境,写出划线语句“这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6分)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中说,湘西这块土地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请你结合读过的作品(如老舍、孙犁、汪曾祺等),选择其一,简要说明作家所处地域与其创作的关系。(6分)【答案】1B2D3C4D5(1)取材湘西,富有诗意;(2)暗含悲痛,悲天悯地;(3)从容镇静,优美大度;(4)超然世外,率真自然。6“边缘”:被大多数人抛弃了的中国文学传统;“中心”:西化了的文学创作风格。(在新文化运动大肆批判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注重诗情、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的传统已经被大多数作家抛弃,处于弱势地位;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使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得以保留并发扬广大,和同时代创作上西化了的文学作品相比,越发彰显其出独特的价值。)7例如萧红的生死场与东北文化、老舍的作品与北京地域文化、汪曾祺的作品与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孙犁的荷花淀与白洋淀地域特点等。【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充斥:多得到处都是(含贬义)。不合语境。弥漫: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抗争:对抗斗争。文中没有“斗争”义。抗衡:彼此对抗,不相上下。所以选B。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题要从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D应为“卓尔不群”。殊途一致:本指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同“殊途同归”。但从上下文语境来看,这里是赞扬沈先生的创作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强调的是不同。所以选D。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标题从内容上说有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文章是围绕沈从文先生风格独特的作品叙述的,所举例子有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边城,再者文章的结尾句“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扣了题目。所以选C。4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沈从文先生放弃文学创作是被迫的,作者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悲愤。如果有不满,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不合理的文艺政策不满。所以选D。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相关信息有,“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他用湘西的河水滋润了在一派酷烈的“西风”中枯萎断绝的中国诗魂”,“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殊途一致”,“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最后加以概括即可。6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中心”指“世界性的文化大潮”,即西化了的文学创作风格。“边缘”指“沈从文沉静深远的无言之美”即被大多数人抛弃了的中国文学传统。7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只要能就某一作家的作品和他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的联系进行分析即可。例如萧红的生死场与东北文化、老舍的作品与北京地域文化、汪曾祺的作品与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孙犁的荷花淀与白洋淀地域特点等。观点清楚,能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第 卷(共50分)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写作。文题一:有时候,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是“我们”,如果把眼光转向“他们”,你能关注到哪个群体?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怎样的表现?你想为他们表达点什么,抑或你有怎样的发现与思考?请以“为他们 ”为题目,先在横线处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通顺,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文题二:生命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也许,我们总会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一些曾经的人、事、物、景或者是其他的东西。蓦然回首,有些记忆是如此的弥足珍惜,因为这些不仅是以往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还有可能为现在和将来的生命增添色彩。 你所失去的最有意味的是什么呢?现在想起来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呢?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然后以所组成的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很久没有 了【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两则文题都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文题一注意“关注”二字,题目可以是“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叫好”“为他们祈祷”“为他们说句话”等,“他们”是个群体,写出“他们”的特点,就此特点写出你的态度或感受,写作时要有叙有议,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叙议结合,感染读者。文题二,由材料“我们总会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一些曾经的人、事、物、景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可知,横线上可以补写“人、事、物、景”等,补写的内容不同,写作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是“人”,可以写“很久没有见到某人了”,文章可以追忆某人的事件,表达你的思念或其他感情。再比如是“景”,可以写“很久没有到某地了”,文章可以写曾到某地的过程,风景美,心情愉快,从而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怀念,或感慨,或某种思考。本文适合写抒情性散文或抒情性议论文,文章需有感情的倾诉,需有思考的深入,叙、议、情三者结合,文章会既有深度,又能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