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18061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制度的确立(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的文化教育。(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入学接受教育。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概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2内容(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5)教育方法: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6)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8)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知识点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新中国初期,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开展工农识字教育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3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知识点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4“文革”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5下列教育现象发生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开始推行工农识字教育ABCD6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文章编者按中转述了毛泽东7月21日的一段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随后,各地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这段材料反映了“教育革命”中()A领导体制上的改革B教学体制上的改革C恢复高考招生制度D招生制度上的变化知识点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7关于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8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9右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明了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作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举措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实施“211工程”ABCD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关于中国的教育,请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引自通典科举历代制下材料二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三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和决定无论是在分析形势、规划未来,还是在部署工作等方面,都突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与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共同成为决定深刻阐述和精心部署的两大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7月30日)(1)材料一所说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考试内容上,主要是什么?有何局限性?(2)阅读材料二,该材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一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清单一、1.(1)共同纲领大众(2)识字工农子女2人民大众3.德育、智育、体育二、1.(2)知识青年到农村去2.现代化事业三、2.(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科教兴国对点训练1D2A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同很容易看出简体字的优点在于好学好认。3D材料表明邓小平对建国后的教育持肯定的态度,D项最能反映建国后教育的成绩,因此选D。4B5.A6.D7D“科技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知该选项错误。8A9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希望工程”动员全社会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10A11(1)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导致读书人不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7年毛泽东提出。意义: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原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核心内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解析解答第(1)问从“大唐贡士之法”判定该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2)问关键是通过材料确定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答第(3)问应注重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然后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进行分析。12(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解答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2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解答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3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解答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机制,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4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解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自我测评1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解答原因:(1)“文革”中破“四旧”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国家文物被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教育受到冲击。“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下降。“文革”对教育冲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2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解答中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解答原因: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技、教育战略位置重要;科技先进、教育发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