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5755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II)一、选择题(32道题,共计64分。)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2、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 )A增加政府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3、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B奠定了后世中央集权的基础C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针对商鞅变法,大夫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5、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6、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7、“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8、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革除鲜卑族旧俗的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 讲汉语 改汉姓 互通婚姻A. BC D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 )A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 C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重视汉族文化10、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典型雕刻大佛。前一幅为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趋势( )A南北文化交流的特点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趋势C佛教传播加强的趋势D雕刻艺术不断成熟完善的趋势11、“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1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3、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14、北魏实行均田制,对“均田”的理解正确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对广大男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C将地主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 D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的授予无地农民15、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的是( ) A.李悝 B商鞅 C王安石 D孝文帝16、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17、“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 ) A.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B“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 C“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 D“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18、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9、下列举措中明显体现王安石变法“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指导思想的农业措施有( )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A B C D20、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2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BCD22、史书上对宋仁宗时期的骑兵战斗力有如下描述: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 A募役法 B保马法 C保甲法 D将兵法23、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B改革后农民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C改革后农民支付高额的赎金 D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24、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25、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 ) A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6、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 ( ) 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艰难 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27、19世纪60、70年代,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大改革时代”。该时代涉及的改革领域是( )政治改革 司法改革 教育改革 财政改革 军事改革 A B C D28、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29、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30、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31、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 )A.台湾 B.朝鲜 C.菲律宾 D.琉球群岛3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二、材料解析题(33题14分,34题22分。共36分)33、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6分)34、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1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2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1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2分) 密 封 线 班级: 姓名: 学号: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xx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xx年3月)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选项DAADD题号678910选项ABADB题号1112131415选项DDBDC题号1617181920选项BACCA题号2122232425选项DAADD题号2627282930选项CDCAA题号3132选项DC二、材料解析题(33题14分,34题22分。共36分)33、(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6分)34、(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4)【评分参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