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4926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也并不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答案】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解析】试题分析:可从修辞手法、色彩、诗人心情等角度进行赏析,指出诗句中蕴含的意境或写景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东篱族”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第二问,“犹向陶翁觅宠光”可知作者与陶渊明有着同样的心性与喜好,再结合上联“便忙也折一枝黄”,更能看出作者的性情特点。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阅渎下面元曲,完成小题。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赵善庆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注:嵯峨,山高峻貌。(1)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案】秋天晴空飘下的梧桐叶,(1分)明月高悬的夜晚耳畔传来的千家砧杵声,(1分)万里关山的距离(1分)寒夜一盏孤灯,孤雁哀鸣(1分)都增强了诗人要归乡的念头。【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写秋夜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如落叶、明月、寒灯和鸣雁等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归乡之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4分)【答案】烘托渲染,三更时分,诗人梦中醒来,眼前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耳畔听到数声离群孤雁的悲鸣,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诗人离乡在外内心的孤单、凄苦动静结合,眼前寒灯,耳畔孤雁数声悲鸣,一静一动,两相映照,表达诗人孤苦的心境。【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林庚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答案】A【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前三行。C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后三行。D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答案】C【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答案】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就可以轻松作了回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何在,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就可以正确作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