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316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B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2. 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3分)A“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强:勉强C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郊区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5分)(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注】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连明:通宵。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经典。(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用“ , 。”两句话指出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现状,看似客观,实则是在警告杀人者血债要用血来还,是在号召人们在沉默中奋起,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前途。(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生机勃勃秋景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失败李培俊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但是(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B. 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忧思。(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求职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8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B狡猾的猎物最终难逃高明的猎手的掌心,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C大师的魅力就在这,无论你是桀骜不驯还是孤芳自赏,都能从大师那里找到老朋友一般的亲切感。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D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15.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11月2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xx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2月开考,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xx级在校学生须全部参加。对违纪考生,作弊行为将记入考生个人诚信档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虽不是高考,但舞弊后果依然很严重。对考试管理不力、考风考纪混乱的地方和考点,除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要进行通报批评,是示范性高中的,要给予警告或撤销其称号处分;凡发现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作弊等恶劣后果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对违纪考生,将依据新修订的刑法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违纪舞弊处理暂行规定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将作弊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16.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第1组:李白与杜甫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荆轲与太子丹要求对所选组中的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字数在5070字之间。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词,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此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答案1C(C项是张际的观点,而唐诗选依据的是王安石和阎若琚的观点。)2A(A项是考证而没有象征意义。)3B(A项原文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并非加到李广身上;D项“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说明有一个城市叫龙城;C项匈奴叫龙城的原因不是“因其地点并不固定”,强加因果。)4C 郊:到郊外。5B6A 张唐去的是燕国。7(1)秦国派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5分。“使”“相”“以”“广”各1分,句意1分)(2)应侯在秦国任丞相时,与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5分。“之”“用”“孰与”“专”各1分,句意1分)8(5分)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春景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答出画面特点2分,描述画面1分,表现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9. (6分)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每点3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11(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 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错:C“直接再现了”不对。)(2)第一问:明线是儿子改革到处找工作,处处碰壁;(1分)暗线是母亲处处设绊,使得儿子一次也不能成功。(2分)第二问:明线写改革到处找工作,说明他确实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说明了他有一定的能力,他也很努力地去争取了;(1分)暗线写母亲在背后做“工作”,显示出官员权力之大;(1分)明线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也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1分)(3)有一定的自信和勇气。通过他自己去找工作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具备一定的能力。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电视台开始也答应录用他;对母亲尊敬体谅。跟母亲说,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母亲的眼睛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4)观点一:会。改革从小到大,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已经很努力地去找工作了,但没有找到工作。他对母亲很顺从,很感激。市委组织部也是个很好的去处,他没有很强硬的性格。(每点2分,共8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观点二:不会。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他具备一定的能力。在本市找不到工作,可以跳出本市找。结尾的“但是”也表示故事会出现转折,失败不一定是永远的。(每点2分,共8分。写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12D (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B项“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C项“桀骜不驯”:桀:凶暴;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D 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13C (A项句子开头部分的主语是“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而句子结尾部分“被国人称为墨宝”的主语应是“水墨画”,前后主语不一致,属结构混乱类错误;B项“防止”与“不要再次”搭配使用,不合逻辑;D项缺少成分,“战斗机”后加“能力”。)14C (可以从句子的主语入手,“他们认为”的前面主要讲德国家庭的藏书,这说明德国家庭非常重视读书,“家庭”是陈述的主体,排除B、D;再从句子的合理性来考虑,A项中“没有书籍”和“不带雨伞”,二者没有相似性,所以不合适,应选择C。)15考生(1分)违纪(1分)将记入诚信(1分)档案(1分) (句子通顺(1分) 16参考: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飘逸,一个沉郁。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但我更喜欢李白的灵性和想象,因为他更多地带给我艺术和美的感觉。17【参考立意】“最美人物”虽然是普通者,但是他们身上凝聚着人间的真情与温暖,彰显着人性的美丽与光辉,他们的身上涵盖了精神领域的诸多方面大爱、敬业、良知、奉献、感恩、责任、诚信、尊严、执著,传递的是社会的正能量。学生立意的空间很广。中国普通民众努力拯救道德危机;社会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全社会认同和坚守核心价值观;当下社会呼唤传统道德回归。参考译文: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做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斥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在这里出生十二年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斥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的功劳。”甘罗又说:“应侯在秦国任丞相时,与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张卿说:“应侯的权力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的权力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先到赵国为张唐赴燕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名门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的事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张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池来扩张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池来扩张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池,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城池。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他虽然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流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