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649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胡凡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后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D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依然值得大力继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易水不寒卢世龙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感叹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5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陈寅恪的眼睛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 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文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相关链接】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1957年 “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B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C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虽然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但未能统领全文。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D传主失明前后生活曾比较艰苦,但一直没有放弃教学和学术研究,即使内心痛苦,仍完成多篇论著。E.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9请结合文本谈谈国学大师陈寅恪身上哪些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5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015题。袁盎父故为群盗。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节选自司马迁史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3分)A.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畔:通“叛” 女也不爽 爽:高兴B.窃为陛下不取也 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匪我愆期 愆:过错C.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 适:恰好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用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君与斗,廷辱之 于是项伯复夜去 B.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数目项王C.于是上笑,下赵同 项伯杀人,臣活之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军霸上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右”。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具有褒奖性质的称号。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任他为中郎。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2)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他的排行。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县)东北十里处。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暗扣诗题,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上乘之作。17.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4分)1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1)饮酒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_。”(2)氓中女子静下心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限制,以淇水和沼泽地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无边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该安置点的每个房间都有发放给转移群众的宣传彩页,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有关暴雨过后的相关防疫知识。 廿八都,这个高深莫测的古镇,像谜一样遗落在苍茫的大山深处。 德国慕尼黑22日晚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警方呼吁民众不要在网上散播相关视频及照片。 在整理、编辑加工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时,阅读家书原文,参看历史照片,会有一种最强烈最自然的口传心授之感扑面而来。 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 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 A. B. C. D.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国庆长假期间,出行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也人满为患,人声喧杂,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B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满载着爱,给予了子女们细致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亲密的朋友。C城市文明离不开法律的守护,只有生活在其中的普通百姓乃至执法人员知法、守法,才能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更有底气。D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去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发生“替跑者”猝死事件,这一事件给人严厉的教训,今后虽然再也不会发生替跑现象了,但举办者决不能掉以轻心:不仅要注意运动员的赛前体格检查,更要注意资格审查。只要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就不会发生意外事故。虽给人严厉的教训,但未必不会再发生替跑现象。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的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有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请以“擦亮你的窗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2C(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选项中“它”指代错误)3A(因果关系错误)4.(3分)A(A.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了的痛心。)5.(5分)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每点2分)6.(6分)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精彩的人生有所作为,让生命有价值。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作为。(2分)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但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舍个人生命,毅然前往。(2分)当今社会物质膨胀,人心浮躁,作为物欲盛宴下人群中的一员,我们如何抉择,如何坚守自我,涵养人文精神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尾随盲从,而要实现一个人在社会中,任何岗位中的意义和价值。(联系实际谈出正确的启示即可)(2分)7(3分)C(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8(4分)C D(A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物性格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B“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E.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荣利,极具民族气节。每项2分,答对两项给4分。)9(5分)少年读书刻苦,少年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油灯暗淡,藏于被褥,字小且模糊,对目力最有损伤,有时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不迎合“双百”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崇高的民族气节: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民族气节之崇高;(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陈寅恪拒受日本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3点5分)10C 解析:A.爽:过错;B愆:拖延;D以:率领11.B 解析:A名词作状语 ;B小:形容词作名词;目:名词作动词 C使动用法 D名词作动词12.D 13.B 谥号有褒有贬。14D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15(1)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注意“已而、善、谢”各1分,句意2分)(2)译文: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同坐一辆车呢!”(注意:乏:缺乏;奈何:为什么或怎么;刀锯余人:宦官或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三点各1分,句意2分)译文:袁盎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16.答案:CE (C项3分,E项2分。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想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E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17.答案:对国家动荡、人世沧桑的忧愤(或忧国忧民)。“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首联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伤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在哪里相见,表现了诗人对对弟妹的思念以及与亲人离散孤寂哀痛之情。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白马江寒树影稀”,渲染了离别时孤寂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落寞和伤感。“黄牛峡静滩声转”想象朋友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可见其对友人此行的关心和忧虑。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尾联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见其对朋友的劝勉。对未来的担忧。尾联写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流露出对未来的隐忧。(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得分)18.答案:(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19.答案:C(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符合语境。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一般是指坏事,符合语境。名缰利锁:名和利就像缰绳和锁链那样把人束缚住,使人不得自主。符合语境。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强调描述者,一般指表演或表现出色,此处可用“图文并茂”。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此处不符合对象。倾巢而出: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20.答案:A(B项成分残缺,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家书”,后面分句缺失了主语“梁启超”。C项语序不当,应该为“执法人员乃至普通百姓”。D项搭配不当,应把“加大”改为“增加”)21.答案:虽要注重资格审查,但更要赛前体格检查虽准备充分措施得力,但未必不会发生意外事故解析:不完全否定模式,但注意例句中表述的侧重点在后一个句子即可22答案: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不常见他不仅爱好美食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一点两分,三点五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