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和名号》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419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姓氏和名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代姓氏和名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代姓氏和名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简述,战国晚期的世本中国最早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著作 其他文献: 先秦两汉时期:左传、史记、潜夫论(王符)、风俗通义(应劭)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官氏志 唐代:大唐氏族志、姓氏谱、元和姓纂(林宝) 宋代:古今姓氏书辨证(邓 名世)、通志氏族略(郑樵),姓氏制度的起源,姓的起源古代部落的代号 姓的作用 第一,“纪世别类”,譬如: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第二,“别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第三,“崇恩爱,厚亲亲”,“氏”与“姓”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较稳定,而氏会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不断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第二,氏往往隔一两代就会发生变化,从而自姓中分离、自立。例如: 伍氏 王孙氏 荀氏 中行氏 知氏 陈氏 田氏,自立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A.以受封邑名为氏 B.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C.以官名、职业名为氏 D.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第三,周代的氏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各公族以所在国国名为氏,如,鲁君以“鲁”为氏。公族以下另立氏名。 “贱土盟书”:“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 第四,战国以后,氏与姓的区别逐渐消失。,第五,汉代有了新的姓氏制度: 其一,这时候不再采用姓氏两级制,“姓”即“氏”; 其二,每一个宗族采用一个固定的“姓”,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不再改变。,女子的姓氏,古代女子必须称姓别婚姻(上古同姓不婚),特别是贵族妇女。 待嫁与未嫁女子有不同称谓 待嫁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出嫁女子的称谓有以下几种: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嬴、孟姜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芮姜、秦姬 3.嫁给别国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 秦姬(秦遄chun妻)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需要注意的是: 上古妇女的称呼可在姓之下加上“氏”字,如:嬴氏、姜氏 赐姓和改姓,古人的名号,古人的名 班固白虎通姓名篇:“故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古人给婴儿取幼名根据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出生日取名,例如:商代君王的名字即依据生日的十干纪日来取,如,大丁,外丙、盘庚、武丁 2.根据出生时的特殊情况取名,例如:后稷,姓姬名弃;郑庄公,寤生 3.根据婴儿的外貌特征来命名,例如:孔子,名丘,出生时有异相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字。叔梁纥:“此儿秉尼山之灵。”,古人的字 夏禹之时,有姓有名而无字,至周代才有字。 贵族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与字有各种联系,白虎通姓名篇:“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和字的联系: 同义的: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曾巩,字子固。 反义的:朱熹,字元晦;赵孟頫,字子昂。 含典故的: 曹操,字孟德,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 赵云,字子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陆羽,字鸿渐,周易: “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鸿雁飞到山上,它的羽毛可以用作文舞的工具),意义相辅的: 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互为因果的: 郑樵,字渔仲,因樵与渔常为友;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笠。 意义上有联系的: 唐寅,字伯虎; 曹寅,字子清,出自书经:“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早晚行事恭敬,又要正直、清明),古代男子的字 贵族男子的字,在早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表示长幼,常按“伯(孟)、仲、叔、季”的顺序来表示排行; 第二部分:本身的字; 第三部分:表示性别,常用“父”或“甫”。 例如,有人叫作“兮甲”,字“吉”, 则称呼他的方法是兮伯吉父,如果这个人还有官职“尹”,那么,将他的官名加在字的前面即“尹吉父”。 为方便,这种称呼方式可以省略其中某些部分。,又如: 伯禽父 仲山甫 简称:伯禽、仲山 春秋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 加“子”,例如:子产、子胥,古代女子的字 与男子大致相同,只是末一字改作“母”或“女”,并且在“伯仲叔季”之后标明其娘家姓氏,比如: 虢孟姬良母 因为全称很麻烦,所以也用简称,“虢姬”。,名和字的连称: 上古时期,先称字后称名,如: 百里 孟明 视 氏 字 名 孔父 嘉 叔梁 纥 汉代以后,先称名后称字,如: 孔 融 文举 姓 名 字 王 安国 平父,名字中所体现的尊卑等级: 尊对卑称名 卑自称称名 平辈对平辈称字 平辈对尊辈称字,别号,一般自取,如: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 号雪芹,芹圃,芹溪 称官爵、称地望,如: 杜甫杜工部 韩愈韩昌黎 称排行,如: 白居易白二十二,谥号,谥号: 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与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褒善谥号 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共十四类。不同的谥号,具有不同的涵义: 文经天纬地,如,周文王 武威强睿德,如,周武王 昭圣闻周达,如,燕昭王 元行义悦民,柔仁好儒,如,汉元帝 平布纲治纪,如,周平王 康温柔好乐,如,周康王 景布义行刚,如,汉景帝,惠柔质慈民,如,魏惠王 宣圣善闻周,如,齐宣王 成安民立政,如,周成王 明昭临四方,如,魏明帝 献聪明睿智,如,晋献公 穆布德执意,如,秦穆公,贬恶谥号 古代贬恶的谥号,大约有灵、厉、炀、幽四种。 灵乱而不损,如,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 厉杀戮无辜,如,西周天子周厉王胡 炀好内远礼,如,隋炀帝杨广 幽壅遏不通,如,西周天子姬宫涅,同情谥号 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 哀恭仁短折,如,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 愍在国遭忧,如,鲁愍公启 怀慈仁短折,如,楚怀王芈槐 殇未家短折,如,东汉和帝少子刘隆 悼恐惧从处,如,楚悼王熊疑,先秦时期,谥号以一字为常,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 周文王 郑庄公 齐景公 赵武灵王 秦昭襄王 汉代以后,谥号则大多用两个字的,例如: 汉孝文帝 宣成侯(霍光) 武穆王(岳飞),关于谥号的起源: 一、起源时间: 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起自周文王之后; 一种认为起自周孝王之后。 在周孝王之前,所有的王号 都是自称。 二、产生及发展历程: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完全掌握在周王朝手里;天子有谥,而诸侯并不全都赐谥。,春秋以后,周室衰微,谥法的垄断被破坏。诸侯死,世子赴告于天子,天子遣大夫“会其葬而谥之。”后因周王世更弱,诸侯的谥号多由其子弟大臣议定。 至秦代,赢政想让皇位二代三代乃至千世万世地传下去,于是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 汉代重新恢复谥法。自汉到晋,谥法规定逐渐严密。,南北朝时期,在多民族政权建立的背景下,谥法被增添了新的内容。 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鼎盛阶段。 元代以后,谥法逐渐没落。 辛亥革命后,谥法随封建王朝结束而废止。,避讳,所谓“避讳”: 不直称尊长或君主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 避讳,大约产生于周代,流行于秦汉,盛行于唐宋;至清代,尤其雍、乾之世,讳禁之严登峰造极。 直至民国才基本上废除这种讳禁。,古代避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字,即凡遇到君主或尊者之名,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 A.避君讳:秦始皇之父名子楚,改楚国为荆国;秦始皇名政,改“正月”为“端月”。 古人为“尊祖敬宗”,要求对于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内者必须避讳;而宋代则要求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仍避讳。 B.避家讳: 淮南王安之父名长,“长”改“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 引为“短修相形”; 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 “引”,苏轼为人作序,改用“叙”。,第二种,空字,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囗”,或直书“讳”字,例如: 史记文帝本纪“子某最长,纯厚仁慈”, “某”指“启”,讳汉景帝之名。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中注:“史记、汉书、法言、大园叙,皆殿于末。”大园即扬雄太玄,避清圣祖玄烨讳,以“元”代“玄”,并加空围“囗”。,第三种,缺笔,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这种方法起于唐初,盛行于宋,如宋高宗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就用缺笔法避宋家帝王讳。遇“匡胤”、“恒”等字。皆缺末笔。 古代避讳制度之弊: 容易对古籍和语文造成混乱,庙号,所谓庙号,是帝王死了以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殷代开始起庙号。如: 太甲:太宗 太戊:中宗 武丁:高宗 汉承殷制,汉惠帝追尊汉高祖庙号为“太祖”,汉景帝追尊汉文帝庙号为“太宗”,汉宣帝追尊汉武帝庙号为“世宗”,练习,说明句子中哪些是姓?哪些是氏?哪些是名?哪些是字?哪些是别号?哪些是谥号?哪些是庙号? 1.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2.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元凯撰。 3.易安居士三十一岁小像立轴,藏诸城某氏。 4.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5.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