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004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I)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徐 贲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1下列关于“幸福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涨工资总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哪怕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随时都有可能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B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是指当收入能够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欲望时,收入就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了。C幸福是完全符合德行的,而以满足社会享受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合乎德行,因而很难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D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越高,那么人们的幸福感就越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段引出话题,指出涨工资会提高购买力,会使人觉得自己有“运气”,因而涨工资者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是幸福的。B段承接上文,指出涨工资带来的幸福感是脆弱的;段进一步指出,因工资觉得幸福的人,其实没有生活在幸福中。C段从美国相关研究指出,看待幸福,不仅要看经济收入,还要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段进一步阐明幸福的深刻内涵。D段指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不够高,而且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其他诸多因素又不在掌控之中,因而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涨工资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购买力的提高能增强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使人们觉得幸福,但物价上涨却削弱了这种幸福感。B涨工资者觉得幸福是因为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人没涨,有人涨得比自己少,觉得涨工资是一件意外的好事。C有人慈善捐款,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追求幸福的行为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幸福;相反,这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D“碰运气”的涨工资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脆弱的,而“社会公正”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则更具有普遍意、真实意义。二、(2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A.夜缒而出(zhu)B.共其乏困(gng)C.秦伯说(yu)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ng)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78题。(12分)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8、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9、补写出下列词中空缺的部分。(5分)(1)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波光里的艳影, 。 (徐志摩再别康桥)(3)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雨巷)三、(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房之夜萧红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的被响亮的旷野上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的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他自己说。他看一看猎犬们完全没有上锁,任意跑在前面的平原上,孩子们也咆哮在平原上。他拖着毡靴向平原奔去。他想在那里问问孩子们,五东家要来是不是真事?马倌这野孩子是不是扯谎?到了下午,起风了。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的。”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这是真的了!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来啦!在大上房里吃饭!”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信的人而唤着:“冯厨子,来热一热酒!”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来啦!来啦!黑骑马”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或姑娘们,他又感觉得这事不方便说了。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给老冯来烫两盅酒。”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的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摘自经典萧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低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季节已经转暖的景象。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始终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有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E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3)作者是怎样叙述冯山与五东家见面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40分)1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道:“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后来,云雀遇到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麻雀、公鸡、鹌鹑、雄鹰对所飞的高度有着不同的认识,你对“高度”又有怎样的认识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题意范围之内。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A项,以偏概全。B项,原文是“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D项,原文是“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2(3分)B 解析:原文是“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3(3分)B 解析:涨工资可以提高购买力,涨工资是意外的好事,“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4.B 5B 6B7、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8、(2)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9、见课本10.(25分)(1)(5分)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2)(6分)第一问:(2分)冯山是一个孤独、寂寞和感慨英雄迟暮的老猎人形象。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4分)对少年时候的伙伴五东家充满了一种渴望相聚的急切;对当年打猎的情景,年轻时候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6分)以时间为线索,按照见面前、见面和见面后(见面前的孤独,回到见面后的孤独)来组织故事情节,使得叙事浑然一体;以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的视角来叙事,使得冯山的内心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对人物的理解与同情;以冯山对五东家见面的渴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详写冯山的等待历程,略写相聚时候的场景,在对比中突出冯山的孤独;从叙事语言上来说,小说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叙述性语言为辅,通过对冯山期待见到五东家的行动、语言、神情的描写,真实表现人物的心理,外化人物的情感,使得作品弥漫着一种感伤的情绪和氛围。(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即可。)(4)(8分)从艺术结构上,通过冯山送走五东家后重感寂寞的情节,与前面冯山对相聚的期盼、相聚时的欢乐形成对比,耐人寻味;从情感表现上,以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寞的泪水再现冯山常态的生活,强化了表现寂寞的力度;从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冯山作为长工无家无室的孤苦,又表现了冯山对东家割舍不下的旧情谊;从思想内容上,以与五东家重见后的,重温人生旧梦的幻灭,表现人到垂暮之年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荒寒之感,深化了作品对生命的思考的这一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1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