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72905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I)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Fe: 56 Mg: 24 Ca: 40 Cl: 35.5 N: 14 Cu: 64第I卷(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米酒 D水果榨果汁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开浓盐酸瓶塞会看到白烟B羊毛在空气中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C米饭遇到大量加碘食盐会逐渐出现蓝色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3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有机玻璃B钢化玻璃C合成橡胶D聚氯乙烯4下列物质与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ANa2CO3:治疗胃酸过多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干冰:人工降雨D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有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杂质(少量)试剂操作方法AN2O2铜网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灼热铜网BKClK2CO3盐酸加入过量盐酸、蒸发CKNO3NaCl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DMnO2K2MnO4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7下列物质中所含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ANO2BN2CNH4ClDHNO38为保证安全,面粉加工厂内应该张贴下列哪种标志A B C D9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滴加液体B添加酒精C加热液体D放置试管10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天然气替代煤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B为了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C将活性炭投入水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D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1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Dt2时,60g a物质溶解于100g 水中,形成溶液质量为160g12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A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13下列各组物质中,难以满足左图所示物质间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AXO2,YCO,ZCO2BXCu,YCuO,ZCuSO4CXCaO,YCa(OH)2,ZCaCO3DXO2,YH2O,ZH2O214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是AHNO3 NaCl Na2CO3 CaCl2BHCl NaOH H2SO4 MgSO4 CNa2CO3 K2SO4 BaCl2 HCl DKNO3 HCl ZnCl2 KOH 15向一定量黄铜(铜锌合金)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为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16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氧化钙、消石灰、CaO B乙醇、酒精、C6H12O6C氢氧化钠、烧碱、NaOH D碳酸氢钠、纯碱、Na2CO317将适量的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物质和无色滤液,则关于滤出的固体和无色滤液的下列判断正确是A滤出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镁B滤出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镁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18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A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B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D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19“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加入的物质是ACH3COOHBH2O和CO2CO2和H2ODO220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CaO和Ca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228g不饱和溶液。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A14.6%B7.3%C18.25%D10.0%第II卷(共60分)三、(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1(6分)用化学用语表示:(1)水银 ; (2)最简单的有机物 ;(3)两个硝酸根离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5)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6)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22(6分)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回答有关问题:(1)用镁粉做焰火: 。(2)“正常雨水”(不是酸雨)的pH 7,根据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3)用稀盐酸来除铁锈: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色。(4)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基本反应类型是 。23(5分)图、是钙元素、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20 Ca钙40.0853 I碘126.9 A B C D请回答:(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碘元素为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2)图B中x= 。(3)A、B、C、D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4)钙原子的化学性质与A、B、C、D粒子中 (填字母)的化学性质相似。四、(本题包括2小题,每空1分,共19分)24(12分)我们的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都与气压变化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如图A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充分反应后,待钟罩内液面不再变化,应先 ,再读数,否则测得结果将 1/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实验室可用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处,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实验步骤:向锥形瓶中加水至 ,向后拉动注射活塞,若观察到 时,则说明装置B气密性良好。(3)实验室利用装置C制备H2,化学方程式为 ,相比较装置B,它的优点是 ,若选用装置D、E测定生成H2的体积,仪器连接顺序为a d。(4)装置F和G可用于验证NH3极易溶于水,F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G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5)在装置H中,某样品投入到水中,右侧U型管出现液面左低右高现象,则该样品不可能是 。 CaO NaOH固体 浓硫酸 NH4NO3固体25(7分)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实验序号滴加CuSO4溶液的量实验现象第16滴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第79滴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在实验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I氢氧化铜在温度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II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实验序号实验方法与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猜想一错误猜想二正确【结论与反思】(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五、(本题包括2小题,每空1分,共24分)26(8分)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其他杂质不溶,也不参加反应)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资料: 不同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氢氧化物Fe(OH)3Mg(OH)2开始沉淀的pH1.58.6完全沉淀的pH3.211.1 硫在常温下是一种淡黄色固体,硫的熔点约为115.2,沸点约为444.7; 高锰酸钾溶液只吸收SO2,不吸收CO2; 碱溶液既吸收SO2,又吸收CO2。试回答下列问题:(1)MgC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加入H2O2目的是在酸性条件下将FeSO4氧化成Fe2(SO4)3,同时生成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加氨水调节溶液的pH约为4的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00(4)煅烧过程存在以下反应:8002MgSO4+C= = 2MgO+2SO2+CO2800MgSO4+C= = MgO+SO2+CO MgSO4+3C= = MgO+S+3CO利用下图装置对煅烧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进行) A中现象是:玻璃管壁出现 色固体; B中盛放的溶液可以是 (填字母),实验现象为 ;aCa(OH)2 溶液 bNa2CO3 溶液 c稀硝酸 dKMnO4溶液 D中收集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27(16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I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猜想与假设】甲 CO2、H2O;乙 CO、H2O;丙 NH3、CO2、H2O;丁 CO2、CO、H2O。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 (填“能”或“否”)。(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4)请写出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II甲、乙两位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时,发现甲烷与氢气和一氧化碳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等。但H2和CO具有还原性,那么甲烷有没有还原性呢?为了验证甲烷是否具有还原性,乙同学设计以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假设药品都是足量的) 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向玻璃管中装入CuO通一段时间的CH4 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H4至冷却到室温 缓缓通入足量的CH4,加热装置A,使其充分反应其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甲同学认为还缺少一个步骤,缺少的步骤是 。【进行实验】乙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装置A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蓝;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 称量数据如表所示A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装置B的质量装置C的质量反应前150g156.6g256.8g反应后147.2g158.4g257.9g【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根据装置A、B、C中的现象可推知,CH4与CuO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依次是 、 、 。【实验结论】 CH4 (填“有”或“没有”)还原性。 根据实验数据,甲同学提出甲烷与氧化铜的产物中还含有 ,试通过计算说明 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九年级化学二模答案一&二、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BABDCA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DBACDCADC三、21Hg;CH4;2NO32-;Al;Na2CO3222Mg+O2点燃2MgO。H2O+CO2=H2CO3。Fe2O3+6HCl=2FeCl3+3H2O;黄。CaO+H2O=Ca(OH)2;化合反应。2340.08;非金属。8。Cl-。B四、244P+5O2点燃2P2O5,向水槽中加水直至内外液面相平,小于。液封,长颈漏斗底端有气泡冒出。Zn+H2SO4=ZnSO4+H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c,b。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小气球逐渐变大。25CuSO4+2NaOH=Cu(OH)2+Na2SO4【猜想与讨论】氢氧化铜分解温度为7080,室温下不可能分解。【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固体没有减少并且溶液不变色实验方法与操作: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振荡 实验现象:固体消失并且溶液变为亮蓝色【结论与反思】Cu(OH)2+2NaOH=Na2Cu(OH)4在第79滴时,沉淀逐渐变为黑色,Cu(OH)2在7080才会分解得到黑色的氧化铜。根据实验现象判定,此时温度达到Cu(OH)2达到分解温度,故为放热反应。五、26MgCO3+H2SO4=MgSO4+H2O+CO2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调节pH,使Fe3+完全沉淀,Fe2(SO4)3+6NH3H2O=2Fe(OH)3+3(NH4)2SO4淡黄;d,溶液颜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CO27I【猜想与假设】丙,根据元素守恒,反应物中没有N元素【实验探究】否。空气中含有CO2和H2O会干扰实验结论。丁。Fe2O3+3CO高温2Fe+3CO2.【反思与交流】与充足的氧气反应。II【实验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Cu、H2O、CO2。【实验结论】有。CO。计算过程m(H2O)158.4g156.6g1.8gm(CO2)257.9g256.8g1.1gm(O)(150g147.2g) (1.8g1.1g)0.4gm(H)1.8g0.2gm(CH4)0.2g0.8gm(C)0.8g1.1g0.3gm(C):m(O)=0.3g:0.4g=3:4n(C):n(O)=1:1故为CO2CH4+7CuO7Cu+4H2O+CO2+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