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阅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2062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阅读复习指导:从xx年开始,河北省中考语文增加了课内古诗词阅读。 对课内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是:1理解词义和句意。2划分朗读节奏。3欣赏词语和句子。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xx年河北省中考课内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篇目是:1.望岳 2. 钱塘湖春行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使至塞上 5. 江城子密州出猎 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7. 天净沙秋思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春望1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试题演练: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阅读注:有的教材写作“层”。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会 当 凌 绝 顶,一 览 众 山 小。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决眦入归鸟 眦: 一览众山小 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4.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答: 5.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 6.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7.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8.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二)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南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4.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答: 5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江城子”为词牌名。B上阕首句中的“老夫”为作者自称。C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这首江城子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词。6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2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3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几处早莺争暖树 暖树: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答: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答: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四)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 2把这首诗的主旨句抄在下面。答: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4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悲哀。B.这首诗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C.“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冷”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暖”的感觉。D.这首小令全是写景,始终没有出现抒情主人公。5对这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 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答: 2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C.这首诗想像丰富而奇特。D. 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六)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D.这首诗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病 树 前头 万 木 春。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 4这首诗情感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八)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烽火连三月 烽火: 浑欲不胜簪 浑 :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 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答: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7.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醉 里 挑 灯 看 剑,梦 回 吹 角 连 营。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八百里分麾下炙 炙: 沙场秋点兵 沙场: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答: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5.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十)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浩 荡 离 愁 白 日 斜,吟 鞭 东 指 即 天 涯。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答: 参考答案:(一)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眦:眼角。小:认为小。3“望”;高大雄伟。4.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5.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6.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7.A。8. C。(二)1会挽 雕弓如满月。2聊:姑且,暂且。会:定将。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4.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5. D。6C。(三)1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 暖树:向阳的树。不足:不够。4示例: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草刚萌发的情形。5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果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回答也可)。6.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7C 。(四) 1.悲凉的。2.断肠人在天涯。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D。5C。(五)1啼、溪、西。2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3 D。(六)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描绘一幅宽广绮丽雄浑的边塞画面)。3D(七)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暗示贬谪时间长,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惆怅心情。3.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低沉愤懑;高昂乐观。(八)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烽火:战火,这里喻指战争。浑:简直。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4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5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6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感。7. A(九)1醉 里 挑 灯 看 剑,梦 回 吹 角 连 营。2炙:切碎的熟肉。沙场:战场。3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4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5C。(十)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 表达了为培养人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誓死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3D。4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下面对上面的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其他例句: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陈涉世家)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例句: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例句: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狼)例句: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狼)例句: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例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例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例句: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例句: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例句: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十则例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例句: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例句: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3、 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例句: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例句:人不知而不愠。论语例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例句: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例句: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例句: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例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例句: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康肃笑而遣之。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屠惧,投以骨狼把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例句: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例句:例句: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例句: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它的,指狼的。例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例句: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句:以勉其学者也。 墨池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另附: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例句:终为忠臣 为:成为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例句: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例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在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例句: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对例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例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例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例句: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例句:皆以美于徐公。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例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例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且1、表层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句:且焉置土石?例句:且秦灭韩亡魏例句: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将近”的意思。例句:年且九十。九、则1.却,可是。例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2.那么,就。例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例句: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3.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句:论语六则6.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8.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例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例句:京中有善口技者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例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十一、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若毒之乎?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同“于”。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例句: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句:于是乎书。十二、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句: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例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三、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句: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例句:谓为信然。(隆中对)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例句: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例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四、与1、作虚词用。(1)连词,解释为:和、跟、同。例如:例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学们在学习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章,不要死记硬背。我们对待虚词的总的原则是: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讲得通的就是对的,将不通的就是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