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8809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学生用书P225一、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组成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如下表: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增大B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1)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2)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2空间特征连一连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2)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渔业捕捞上为什么要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提示: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以便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1(必修3 P63图43改编)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答案:A2思维诊断(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xx南京市一模T6B)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xx北京东城区练习T26D)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设计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的方案。()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性别比例决定的。()(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叙述(xx山东烟台市二模T6C)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就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xx高考四川卷T3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学生用书P2261种群的含义2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年龄结构种群密度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注意事项随机取样(1)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2)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所调查的动物身体没有伤害 下图表示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为_,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2)为出生率和死亡率、_。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则为_。(3)为_,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4)若该种群表示蚜虫,则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_,调查的关键是_,计数时应取平均值。答案(1)年龄组成(2)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3)性别比例(4)样方法随机取样1图解法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1(xx北京海淀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xx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28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选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选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易错点1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点拨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易错点2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点拨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xx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4(xx高考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故 B项正确。通过观察题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考点二以数学模型为依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用书P228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2)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3.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 下图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1)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_下才能出现,如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2)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_(“是”或“不是”)“J”型增长,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_。(3)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_。防治鼠害应选在_(“a”或“b”)点进行防治。(4)在下列坐标中分别画出“J”型和“S”型曲线:答案(1)理想条件(2)不是0(3)相应变化a(4)如图分析下图,该环境下的K值应是多少?比较a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b点时的年龄组成属于哪一类型?_提示:K2。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1用曲线图表示K值的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辨析(1)增长率。(2)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xx河南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选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K,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2(xx徐州市统考)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解析:选D。图中纵坐标表示增长速率,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升后降最终为0,所以两曲线都表示“S”型曲线,A说法正确;增长速率大于0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说法正确;种群数量越多,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大,C说法正确;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时间分别为t3和t5,D说法错误。易错点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3(xx三亚模拟)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B。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K值变动的规律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影响。(1)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后K值会上升。 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用书P229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2实验流程 (xx泰安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11 2104.828205.431 2103.741 000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解析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答案A“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5个易失分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应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所示:时间(天)123456数量(个)(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计数解析:选D。在该实验中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灭菌;培养酵母菌时,需要提供氧气,让酵母菌有氧呼吸繁殖个体;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且难以数清,需要稀释一定的倍数,重新计数。2(xx高考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选D。A项,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B项,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C项,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D项,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 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学生用书P230核心体系构建填充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出率“J”型曲线“S”型曲线气候、食物等规范答题必备1种群的五个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1)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2)稳定型:各年龄组成数目比例适中。(3)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3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1)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个体,第二次捕获N只个体,其中标记个体n只,设该种群数量为M,则MmNn,M(只)。(2)样方法适用范围:一般为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取样。4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J”型增长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学生用书P2311(xx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选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2(xx安徽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选D。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3(xx河南中原名校一模)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选A。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A错误。4(xx高考浙江卷)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选B。A项,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持续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5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完成的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酵母菌计数方法为抽样检测法B本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同解析:选D。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三组实验的结果不同,可能是温度、pH或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等外因造成的;三组实验酵母菌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环境容纳量最大;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对应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无法说明两者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同。6(xx高考全国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基础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 D解析:选D。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适合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时样方的面积选择1 m2C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偏高解析:选D。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难以辨别株数,样方法不适合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的面积要随调查对象发生改变,若是调查密度相对小而个体本身比较大的物种,如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样方的面积要增大;蚜虫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3N0 B1.69N0C2.3N0 D5.29N0解析:选D。要注意在NtN0t中,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X2X1)/X11.3,求得X2/X12.3,即2.3。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4.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解析:选A。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鱼类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题图为“S”型种群增长曲线,一开始种群的增长就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得到恢复。5如图中曲线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表示其死亡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种群数量要多于b点种群数量Bc点之后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d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a点到b点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但是增长速率仍大于0,因此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点种群数量大于a点;c点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为环境容纳量;d点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此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6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解析:选D。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量),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项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之前进行,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项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D项正确。7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选C。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B。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9如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甲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政策。(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_所示类型。(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图_所示类型。解析:图甲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年代时人口年龄组成属于图甲所示类型,在这以后表现为人口大幅度增长。图乙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图丙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答案:(1)甲、乙、丙(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计划生育(3)丙(4)甲10(xx合肥六校第一次联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K1或者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2)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3)该种群数量在K1上下波动,故K值为K1。(4)C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大量个体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5)K值大小受环境影响。答案:(1)曲线图(2)“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提升题11(xx宁波模拟)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鲫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计数前未振荡试管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C12(xx广东惠州模拟)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选D。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13(xx黑龙江大庆模拟)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选C。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正确;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该种群K值为K2,C错误;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D正确。14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15(xx安徽淮南模拟) 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型增长C造成曲线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解析:选B。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D正确。16(xx山东菏泽一模)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30 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g/mL)繁殖时期种群种群种群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答案:(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不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22只/hm2b增加密度梯度(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