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710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知识精华一、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1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产生大量后代。(基础)(2)生存斗争:部分个体被淘汰。(动力)(3)遗传变异:生物个体既有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内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的个体适者生存,不利变异的不适者淘汰。(结果)2意义:能科学的解释 的原因,以及生物的 性和 性。3不足:不能科学的解释 的本质,不能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也是生物繁殖的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 的一群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的 所含有的 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群体中出现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 、 、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 发生变化的结果。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和 。 产生 基因重组突变 新的 多种多样的 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 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3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 。 经自然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 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改变, 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必要条件)(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 ,并产生 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概念:同一物种不同 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类型:地理隔离、 隔离。(3)物种的形成: 自然选择1 地理 变异1 变异类型1 新种1原种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殖隔离 隔离变异2 变异类型2 新种2 自然选择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的改变。(3)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和 。提分关键1种群和物种有何不同?答:(1)二者的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二者的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3)判断的标准不同。种群的标准是同地点的同种生物,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往往不育。2物种形成就是生物进化吗?答:不是。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而形成生殖隔离时才行。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3自然选择学说知识的拓展(1)选择的对象。从表面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际上自然选择是对个体包含的变异进行的选择。从现代分子遗传水平看,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种群不同基因频率。(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很多,有一种或几种起主导的选择作用。如用农药喷洒害虫,害虫大量死亡(无抗药性),少数害虫生存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农药是这一变化中主导的选择因素,它把群体中早已存在的抗药性个体与不抗药个体区分开来。如果不喷洒农药,害虫无论抗药与否都能生存。农药起到了选择作用,把抗药性选择保留下来,并通过繁殖传给后代,使抗药性状在下一代某些个体中得以积累和加强。可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3)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生物的过度繁殖与有限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并加剧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存下来的少数生物个体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的生活条件,迅速生长、发育,并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又引起新一轮的生存斗争,生物又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所以说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4)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产生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这些变异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4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指种群中某个等位基因频率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导致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复习时应对基因频率的计算有清晰的认识。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某基因的数目/等位基因的总数。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个体/个体总数。计算基因频率时需用到遗传平衡公式:(p+q)2=p2+2Pq+q2。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则p为A的基因频率,q为a的基因频率,p2为AA的基因型频率,q2为aa的基因型频率,2pq为Aa的基因型频率。这一公式反映的是在遗传平衡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遗传平衡定律是由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独立证明的,这一定律又称哈代温伯格定律,它是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遗传平衡指的是理想种群,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基因频率是会发生变化的。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题例领悟例1(02年广东河南卷)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考点分析 该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的四个方面的基础之上,能够正确评价该学说的意义和不足。解题思路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该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他没有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没有阐明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 失分陷阱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在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中,有些同学注意到了该学说能解释生物的适应性的原因,而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的解释,易误选C。例2 (04年江苏卷)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BD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考点分析 该题考核种群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种群的本质及核心内容。解题思路 种群是指生活在较小范围内的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失分陷阱 对种群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准确,忽略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一要点,而选不出C这一不正确项。例3 在某一个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A0.36 0.48 0.16 B0.36 0.24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考点分析 该题考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中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会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解题思路 在一个大群体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题中隐性性状者是16%,a2 =16%,则a=40%。A=140%=60%。因此AA=60%60%=0.36 Aa=240%60%=0.48。正确答案是A。失分陷阱 由题中隐性性状者是16%,不难推出a2 =16%,则a=40%。因为A+a=1,也容易推出A=140%=60%,得出AA=60%60%=0.36,但计算Aa时易计算为直接将60%40%,得0.24的错误结论,而误选为B。例4(01年广东卷)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性,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考点分析 该题考核点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题思路 无论是否使用抗菌素,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病菌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而且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抗药性更强,也可能更弱。使用抗菌素只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杀死了抗药性弱的病菌,抗药性强的病菌没有被杀死而存活下来。长期下去,保留下来的就是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病菌。正确答案是CD。失分陷阱 有同学会认为随着抗菌素药力的不断加大,对病菌起到了选择作用,因此选择保留下来的都是抗药性较强的个体,以为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而误选B。例5(00年广东卷)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考点分析 该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的了解。自然选择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解题思路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保留了有利的基因型个体,淘汰了不利的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正确答案是D。失分陷阱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变异的不定向性使得生物存在大量的变异,保留下来的只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异,但决定方向的不是突变,只能是自然选择。例6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考点分析 本题是考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知识点中学生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理解。要求把握在物种形成过程中两种隔离的不同作用。解题思路 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因时间长短、环境异同,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但不能必然导致生殖隔离。有的虽然产生了地理隔离,但双方环境基本相似也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题中不正确的是B。失分陷阱 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同一物种尽管存在着地理隔离,但双方环境基本相似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有同学会误选为A,认为没有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例7人工选择所以能选育出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选择的基础是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相同点。达尔文的工作是从家养条件下的动植物品种的培养开始的,并提出了人工选择学说,进而领悟到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之处是题目所提出的“选择的基础”是一样的,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从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也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品种符合人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例8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的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讨论: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色盲基因b的频率应为色盲基因数量:151+52+111=36,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是2002+1001=300,故其基因频率为36/300巩固练习1象的寿命可达100岁,若每对象生产6头小象,740750年后其后代可达1900万头,达尔文称这种现象为()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适者生存2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个现象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过度繁殖 D长期的生存斗争3达尔文认为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和变异 B适者生存 C过度繁殖 D捕食4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5生物进化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6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A类似亲本的个体 B体型高大的个体C结构复杂的个体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7据科学考证,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C海洋生物变异少 D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8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存斗争只限于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对战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繁衍种族却是有利的生存斗争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A B C D9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A0.5104 B1104 C2104 D410410生物能向前进化的内因是()A环境迫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B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C生物能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D生物不断产生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11在生物进化发展和生物界的多样性上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新陈代谢 B应激性 C遗传和变异 D生殖和发育12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灭绝13经常遭到暴风袭击的克格伦岛,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 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 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14“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A对,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B对,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对,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易绝种D不对,因为基因突变易导致个体死亡,不会产生进化15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 B个体最小的 C个体差异最少的 D个体差异最多的16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或叶片变为刺,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A生物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C生物的变异对生存是不利的 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易生存17多数情况下,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冰川的作用 B基因突变 C食物缺乏 D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18若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9对适应的理解有错误的是()A现存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B 适应都是相对的C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不同 D生物永远能适应环境20到了寒冷的冬天,柳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还郁郁葱葱,这表明()A它们都适应了寒冷的环境 B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松树比柳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柳树进行着种间斗争21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A遗传和变异 B自然选择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22决定生物由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的方向发展的原因是()A遗传 B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23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被选择的是生物的()A遗传 B变异 C环境 D以上三项全是2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基因 D 肽键结构25在自然选择中,主要起选择作用的是()A人的力量 B神的力量 C遗传和变异 D生存斗争26自然选择是指()A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B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27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其原因是A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B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C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28长期使用同一抗生素治病效果会下降,这是因为()A病菌逐渐提高了对药物耐受能力 B抗生素诱发病菌突变产生出抗药性C抗生素选择并保留了抗药性菌株 D抗生素超过了有效期29实践证明,使用某种杀虫剂防治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后来逐渐失效。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产生抗药性 B害虫向抵抗杀虫剂方向发育C药剂对害虫产生定向的选择 D药物分解,药效降低30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D由于生殖隔离造成31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变成叶刺,茎根具有贮水功能。这种变化的形成是()A适应性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 D用进废退的结果32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伦岛,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一般呈两种类型:许多无翅或小翅的昆虫不能飞;少数能飞的昆虫翅膀则非常发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种内斗争 B定向变异作用 C相互竞争 D自然选择33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34温带地区的乔、灌木多为落叶阔叶树,这一事实可以解释为()A变异的不定向性 B选择的定向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35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所含色素不同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吃的食物不同 D定向变异的结果36鲸和鱼是不同纲的动物,它们体形相似的原因是()A有共同的祖先 B相同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C进化方向相同 D自然界的偶然巧合37下列各现象中,哪一种不属于选择起作用的例子()A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 B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变种存活下来C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D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38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哪一组是不正确的()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进行的B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C自然选择是一种有意识选择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能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生存下来39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时间100%50%比例Aa时间100%50%比例Aa时间100%50%比例Aa时间100%50%比例AaA B C D40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A基因重组 B隔离 C生态因素 D染色体变异41狼和鹿通过捕食与被食的关系,进行着()A趋同进化 B能量交流 C相互竞争 D相互选择42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应激性 B变异性 C共生 D拟态43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了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种内斗争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C种内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44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明显取得优势,这说明()A适应的相对性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D自然选择不起作用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B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C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46下列种群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稳定不变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D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47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种群通过分化和隔离逐渐形成新物种 自然种群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A B C D48现从一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羊,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85、10和5个。则在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A1 B10 C80 D90 49对一个种群随机抽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结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型的个体占7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A59%和41% B47%和53% C82%和18% D62%和38%50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为显性。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xx人。那么,这一人群中,A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0.82、0.18 B0.50、0.50 C0.64、0.36 D0.36、0.6451据调查,某种群果蝇的基因型XAXAXAXaXaXaXAY: XaY为4262428,则Xa的频率为()A16% B9% C12% D8%52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4%B5.1% C6.8% D10.2%53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种群中Xh的频率是多少()A2.97% B0.7% C5% D97.1%54对于基因型是AaBb的黄色圆粒豌豆,其自交后代中,黄色基因的频率应是()A50% B25% C75% D不确定55隐性基因a可表现为人的一种疾病,基因型aa的儿童10岁前全部死亡,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健康。在一个隔离的群体的一代()中,该等位基因a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如果没有新的突变发生,在下一代()的成人中等位基因a频率、以及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Aa的频率变化趋势是()A下降、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下降 D上升、上升5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57在果蝇中,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交配随机的培养瓶中,黑身果蝇占1%,则该瓶内,灰身杂合体个占该种群的()A2% B10% C18% D90%58烟草的长花冠是隐性单基因遗传,如果一个自然烟草种群中49%的植株有长花冠,如果用短花冠植株授粉,产生同一表型类型的F1代的概率是()A82.4% B51% C30% D17.7% E42%59假定红绿色盲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是7%,那么在女性中色盲个体占()A7% B4.9% C0.49% D13%60根据调查,某省人群中的女性色盲占女性人数为0.36%,则该人群中男性色盲的概率理论上是()A0.12% B6% C3% D24%61对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来说,下列群体中哪一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值()A49BB42Bb9bb B48BB36Bb16bbC15BB60Bb25bb D12BB52Bb36bb62指出下列群体中哪些处于遗传平衡之中()100%AA 100%Aa 1%AA、98%Aa、1%aa32%AA、64%Aa、4%aa 4%AA、32%Aa、64%aaA B C D63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 B C D64全世界的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同一个物种,是因为()A肤色、鼻型相同 B发色、发型相同C眼色、面型相同 D彼此可以通婚,并可育后代65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A生殖隔离作用 B地理隔离作用 C遗传作用 D变异作用66人类的各亚种在体质上的特征差异是由于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又经过长期的()A自然选择形成的 B地理隔离形成的C生殖隔离形成的 D有性生殖形成的67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600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6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69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殖隔离形成后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可形成生殖隔离70据CCTV“人与自然”节目报道,xx年8月,湖北某麋鹿自然保护区将圈养的部分麋鹿放入野外,回归大自然。经过追踪观察,这些麇鹿已初步适应野外生活。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麇鹿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麋鹿其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地增加B野外的麋鹿有助于保护区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C野外的麋鹿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麇鹿与圈养的麋鹿因环境不同产生了生殖隔离71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A印随学习使母子之间建立亲子关系,有利于本物种基因的传播和保护本物种基因库B由母亲抚育幼仔,有利于本物种基因的传播和保护本物种基因库C在捕食行为中,捕食所获得的能量往往要多于捕食行为所消耗的能量D雄性个体为求偶而激烈斗争,甚至死亡,不利于本物种基因的传播和基因库的稳定72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进化73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荫,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的演替表明()A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B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等C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均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D从结构上看,桦木比云杉高等7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生物进化是器官长期应用的结果B定向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对自然环境进行选择75(xx广东生物)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了生物变异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7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77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原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群岛上,形成了不同的物种,下面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起作用有差别C种群由于基因库改变逐步出现生殖隔离D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新物种的产生78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中,错误的有()A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B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C两者都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D后者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79人体的许多结构由发达变为不发达,如盲肠、耳廓、体毛等,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进化是相对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现象,如盲肠由发达到不发达B进化是绝对的,所谓的“退化”实际上也是进化的表现C人类的盲肠退化是适应人类食物结构改变的一种进化现象D由于人穿衣服,无需体毛的保暖作用,体毛便退化数量翅的长度数量翅的长度数量翅的长度数量翅的长度80在某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如右图所示。后来该岛上经常刮大风,如果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则最能表示此时情况曲线的是()A B C D81(06广东生物)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82某兴趣小组对一草地的一种昆虫调查统计如下表(只/100m2)昆虫体色浅体色中间体色深体色数量3725640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有不同体色,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中间体色较多,说明该体色与环境相适合C体色的差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环境无关D若该环境在以后发展中被污染变黑,深体色一定减少83在右图图解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此图解说明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什么观点? _。 图解中为什么画出有的箭头被淘汰? _。 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说明了什么? _。84右图是甲虫种群变化曲线,请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甲虫种群中存在不同的个体说明:生物体具有_的特性,这种特性一般是_的,所以它只能为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提供_。 随着农药的使用,抗药个体容易在_中获胜得以生存,这样农药对甲虫起到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 上述过程表明:生物进化的内因是_,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结果是_。85英国的某岛屿上有两种尺蛾的变种,该地区原是森林区,后建设为工业区。1950年调查显示:灰尺蛾占99%,黑尺蛾占1%。而建成工业区后50年调查显示:灰尺蛾占1%,黑尺蛾占99%,此现象表明: 岛屿上灰尺蛾和黑尺蛾个体性状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_。 该岛屿建成工业区后,黑色烟害对两种尺蛾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_实现的。 工业区建成后的50年里,两种尺蛾数量的变化说明了达尔文进化论的_的论点。86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自然过程。 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变异的个体,如有的奔跑迅速、有的跑得慢些、有的狡猾机灵、有的迟笨呆板,这些变异是_的,所以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随环境的变化,食物稀少,凶猛善跑狡猾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繁殖更多的个体,食物对狼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 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性状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环境条件的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87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狼进化过程: 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的。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_。 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减少,跑得快而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_。食物、环境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 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_实现的。8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时,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的百分比; 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 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_ 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_ 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89从法国学者拉马克创立生物进化学说以来,很多科学家对于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列举以下材料:拉马克(17441829年)根据自己在动植物学方面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其中心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获得性可以遗传。拉马克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变异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达尔文(18091882)年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广泛观察与研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学说。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孟德尔(18221884年)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嗣后,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又揭示了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和伴性遗传的原理,并对突变的原因作了解释。再之后,杜布赞斯基等人,将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从生物个体扩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加以研究。另外,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开辟了新的途径。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或学说,对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创立、发展与完善具有何种意义,请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至少说出三项)。90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 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以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直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 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A100001234567250500750A:杀虫剂处理B:电离辐射处理处理后代个体数量B 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