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5150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1考 纲1.北魏孝文帝改革。2.王安石变法。课 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人民起义不断。(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4)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2内容.经济上 .政治上 (2)迁都洛阳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军事易受强敌柔然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概况: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洛阳。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3)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汉制。.社会习俗: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3)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3性质和作用(1)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二、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2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2)强兵之法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士之法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4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局限: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2)变质: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5变法的性质和启示(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2)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3)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4)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注意用人。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题1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主题2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史料一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史料二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魏书食货志史料三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 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2)迁都的影响史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史料表明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主题3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改革前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变化及原因(1)变化: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严重破坏。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原因: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2北方民族大融合(1)含义与意义图示:(2)实质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质是封建化。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的汉化。王安石变法主题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史料一宋太宗到宋英宗时期财政情况时代岁入(缗)岁出(缗)盈亏(缗)太宗至道末年(976)22 245 800余大半真宗天禧末年(1021)150 850 100126 775 200余24 074 900仁宗皇祐元年(1049)126 251 964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 138 405120 343 174 非常费:11 521 278亏15 736 047史料二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 史料表明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史料三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史料四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史料表明北宋初纵容土地兼并,豪强拥有免税特权,造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逃税现象严重,一方面加剧了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史料五“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史料反映出岁币的存在加剧了北宋的负担。主题2变法内容1图示内容类别目的措施理财富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整军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选才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2.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主题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5)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综合比较主题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不同点背景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根本目的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持,内容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记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完成:(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六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井田开阡陌材料二北魏的均田制,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不分豪强大户还是穷人,不分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一律以人进行分配。男子年十五以上者授田四十亩,女子授二十亩;奴隶与平民一样,奴授田四十亩,婢授田二十亩;耕牛一头授三十亩,每户以四头为限。所授田生死为断,只准耕种,不得买卖。此外,男子还授给桑田二十亩,女子十亩;不宜种桑之地授给麻田,男子十亩,女子五亩,可视为永业田;地方治所官吏则授给公田,剌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县令六顷,令其经营以代俸禄,新旧交替,不得买卖。材料三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五年(1072)推行方田均税法。其法以东西南北四边长各一千步作为一大方(相当于当时的一万亩),四边长各一百步作为一小方,即方田。首先对已经耕种的各州、县土地进行清丈,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井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制定地籍,分别规定各等级的税额。还编造方帐、庄帐、户帖和甲帖作为存案和凭证。田产和税额倘有转移,官给契,县置簿,并以所方之田为准。方田均税法不仅限于北方诸路,在南方许多地区也曾推行。元丰八年(1085)基本废止。至宣和二年(1120)完全废止,已清丈的方田也仍照旧法纳税。请回答:(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所述史实各有何重大意义?(2)从变革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所触犯的阶级利益看,材料一、三有何不同?从实行的前提条件看材料一、二分别是什么?答案课时训练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2(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3(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4(1)材料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材料二: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为后期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材料三:方田均税法的实行消除了隐田逃税之现象,增加了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材料一触犯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材料三触犯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一是铁器、牛耕等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从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二是政府手里能够掌握和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