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586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课文背景知识】1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学习?学习对于我们究竟有那些作用?应该怎样对待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你,想过这些问题吗?你的答案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劝学这篇文章,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是怎么说的?他的说法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如果有出入,那么认真地想一想,你们之中谁的看法更有道理一些?2荀子比孟子大约小60岁,生活在战国末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体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读读这篇文章,比较一下:劝学,从文章的角度看与论语孟子相比有了哪些进步?【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本课的通假字。3理解荀子关于治学的观点。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训练突破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训练1 荀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它与孟子有哪些不同?点拨1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曾经到齐国游学,还当过楚国的兰陵令。后来失官,便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训练2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点拨2 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准确,然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文章四个段落说理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四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荀子关子治学的观点。训练3 本文题目是劝学,课文中是如何“劝”的?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点拨3 文章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统领全文,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然后在下面三段中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个观点。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劝勉人们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第三段又用了五个比喻(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人的不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不是他的天赋本性超乎常人,而是他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劝勉人们努力向学。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用了十个比喻分三层进行论证。首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然后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层。接着作者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层。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训练4 本文在说理时大量运用了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特点?点拨4 本文设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这些比喻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喻体,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明白。例如说明学习的作用,作者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作比,充分说明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设喻角度灵活。有时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等从正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则正反对比设喻,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等通过正反对照,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不舍”,即坚持不懈。比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多样。有的讲道理隐含在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有的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从反面补充,如第三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来论述“积善成德”的道理;然后又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使说理更加严密。【课文阅读指导】知识存储1通假字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黄泉”古义为地下的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义为寄居;今义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3一词多义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精妙绝伦 (到了极点) 遂与外人隔绝 (断绝)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使强盛,增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竭力)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强健)假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给予)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假如)望 故愿望见太后 (自远处看) (“望见”是“远远的看一看”,这里是自谦,就是“探望”的意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希望,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闻 老妇不闻也 (听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传播,传布)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 (传说) 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 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可译成“地”或不译) 登高而招 (连词,表承接 不译)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不译)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更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冷。)能力升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填空 这段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是:_ 。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_等作比,告诫人们_。2下列加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读 j,悬挂 B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动词,变黑 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从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接近3下面加线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 例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A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B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4翻译句子: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答案提示:1这个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答案依次为:强调学习要“善假于物”;“蒙鸠”、“射干”、“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要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善假于物”。 2答案为C,“服”的意思是“佩带”。(古人常佩带香草) 3答案为D,与例句中的“而”均表转折。AB均表并列;C表递进。 4参考译文:它的茎杆不是增高了,而是所处的地势使它这样高大的。所以君子居处必须选择仁义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这是为了防范邪僻而亲近公正的人的缘故啊。读写链接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随着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一种新的“读书无用”的观点开始在一些人中流行,他们认为打开电脑,什么都可以查到,不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学,去记,去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文体不限,700字左右。提示:命这个题目主要是想促使同学们结合现实,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理解“学习”的内涵,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学会全面的、辩证地分析问题,写作时要注意紧密联系现实。如果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如果写记叙文要认真构思,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使文章主旨明确。【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1关于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的生平活动,据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苟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2孟子与荀子思想观点的区别战国晚期,儒家学派内部分化,荀卿的儒与孟轲的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的不同。在人性善恶上,荀子与孟子刚好相反。孟子说,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荀子也同意人都能够成为圣人。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能成为圣人;而按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有实际的恶端,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只不过人除了有恶端以外,还有“智”,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 曰:以其有辨也。”(非相)他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在政治上,荀子与孟子的主张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主张“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反之,亦克归之卿相士大夫。他虽然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但不承认汤武取天下,因为天下归之;不承认桀纣有天下,因为天下去之。能从民心向背出发看问题,比孟子进了一步。这些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孟子把天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荀子则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种自然规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观点,代表荀子思想最进步的一面。精彩搜索1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劝学是一篇说理的文章,说理的文章往往比较枯燥,而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读来引人入胜。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生动贴切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而望”等等,这些比喻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懂的现象或事理,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启迪人的思考,从而使人接受文章所讲的道理。2对偶和对比的运用。文中大量运用短句并且两两相对,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此等等,这样的句式既富有说服力,又富有文学韵味,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回响其中,读来铿锵有力。在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子中,除了上面所举的同类并举之外,还有一些是正反对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创新平台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文中是论述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现在,它的含义已经不止这些了,你能否再列举出一些?2本文中有许多有关学习的格言,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谈学习要坚持不懈,你还能列举出这方面的其他谚语和格言吗?答案提示:1这道题主要是想促使同学们换向思维。对这句话还可以有以下的理解:事物经过提纯,品质会比原来更好;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后来居上;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一代更比一代强,等等。 2这个题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拓展思维的广度。下面列举一些相关格言,供参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有恒,万事成;人无恒,万事空。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久的人。摆船要摆到岸。望远镜能展望前进的目标,却不能缩短要走的路程。滴水也能装满缸。【命题趋势分析】1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一的表格,以三个分论点为纲,以二十个比喻为网,可以较快的背诵课文。2要注意对文章中出现的“而”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好将每一个有“而”的例句都摘录出来,弄明白“而”作连词的用法特征,积累文言知识。3注意学习这篇文章的议论模式,学习它观点明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特点,并用以指导自己议论文的写作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