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978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五、明朝政治。废丞相升六部。三司。内阁。经济。农业【鱼鳞图册】。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抑商】【四大名镇】。海禁。朝贡贸易体制。文化。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科技。文学。艺术。文化交流:西学东渐。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内容】五、明朝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政治。高度专制独裁。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2】评价。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起到了作用,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监察制度*。1】演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晋以后,御史“风闻奏事”的制度形成。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宋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迹象。农业。1】政策变化。【鱼鳞图册,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一条鞭法。 背景。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上升。 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评价。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对商品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技术。风力水车。3】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等,引种高产农作物红薯、玉米等。手工业。技术进步、分工发达、规模扩大、资金更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其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其二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三是完全为市场进行生产。商业。1】政策。加强抑商宣传。2】商帮与会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明中期以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二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无赢得高额刹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3】货币。纸币因贬值逐渐被老百姓抛弃。白银,明朝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货币变化知识。仿形货币阶段,殷商至战国末期,包括仿贝、仿农具和仿工具如西周布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以及仿纺轮的圜钱等。记重货币阶段,公元前221年,统一为黄金和半两方孔圆钱,汉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记重货币。记年宝钱货币阶段,唐开元通宝的使用标志着金属记年宝钱货币阶段的开始,即钱上铸明年号。纸币阶段,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朔到汉代白鹿皮币和唐飞钱,北宋(大约公元1000年)时正式发行交子,元、明时逐步完善并成为经济交往中的主要货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1948年12月人民币诞生。电子货币,实现了货币从有形阶段向无形阶段的跨越。4】市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短途贩运兴盛,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尤其是江浙一带,并出现专业化城市如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器、汉口镇的转口贸易。海禁。闭关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朝贡外交体制。这是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制。它的核心思想是华夷思想,即中国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其它国家是蛮夷之邦。它通过对中国皇帝的俯首称臣等礼节、进贡当地土特产等表示主从关系,中国给予高于非朝贡关系国家待遇方式确认,待遇包括确认藩属地位、册封、派遣使节慰问、赏赐、恩准贸易等。它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结构。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在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中,每样东西都用中国的思想和术语来描述,其他的国家则被贬低到从属的位置。以中国为中心,以权力和礼仪的威光来教化四海,这就是中华理念的实质,即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从对外关系管理的角度看,这一观念不是简单的、排他的中华至上的理念,它通过藩部、土司和土官、朝贡、互市等关系将不同国家的元素整合吸收进来。尤其是在朝贡关系中,中国很少关注对方自有的行政程序为何,而是只要其接受由朝贡体制规定的礼仪关系即可。这些吸收和整合的元素经常被这样的一种观点所忽视,即成规认为的中华的世界理念是绝对的、同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是一种排外主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理念。文化。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产生适应市民阶层的思想,文艺世俗化进一步加强。思想。1】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能统军征战。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政治主张,明赏罚、量情法;思想成就,他主张“致良知”,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士农工商“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2】李贽。15271602,号卓吾。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认为孔子并非圣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反对理学空谈,否定理是万物本源,提倡功利主义。“至道无为”。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天之立君,本以为民”民本思想。3】黄宗羲。1610-1695。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明儒学案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学案体”。政治思想,君臣平等,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提出设置宰相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主张言论自由,建立从上至下的监督体系以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法治取代人治;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学贵履践,经世致用”。黄宗羲定律,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工商皆本。4】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学术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变革郡县制,在“明道救世”这一经世思想的指导下,提倡“利民富民”“藏富于民”。反对“独治”,主张“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学于文”、“行己有耻”。5】王夫之。1619-1691“船山先生”。“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理依于气”的气本论,“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提出了“即民以见天”、“举天而属之民”,意识到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有欲斯有理的伦理思想,肯定欲望的合理性。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6】简评。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具有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在清末民初对启蒙思想的传播起过积极作用。科技。总结古代科技成就。1】农政全书。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开垦、水利、荒政等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设想。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徐光启(15621633),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甘薯疏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徐光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2】天工开物。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明末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撰。注意到不同品种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引进外国技术。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3】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不盲从古人、献身医学、探索、试验、实地考察、采访,文献研究。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动物一类,按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排列,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4】其它技术。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还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5】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国家鼓励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外科技交流。6】古代科技思想。儒家理性思想促进研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应用技术而忽视理论概括抽象思维;重视人际关系研究而忽视科技;重视人与物的关系而忽视物与物的关系研究。文学。1】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文化普及。3】特点。表现世情;歌颂市井平民发展个性、追求幸福。艺术。1】绘画。文人画-写意画,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文人画,又称做“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所谓“画中有诗”,其实也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矿物颜料等。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2】书法。文征明、董其昌等,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创造。3】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讴歌青年女子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斗争。全剧钩思奇巧,绘景抒情,词由真切婉转,充满诗情画意。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明代传奇剧在广泛吸收南方各种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上的主腔。后来,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创板式变化体唱腔,赋予戏曲更大的表现力,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4】音乐。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平、清、瑟三调);至东晋,又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以歌舞大曲的排场上演,乐器繁富,规模宏大。明清时代是中国音乐艺术的丰收期,不仅戏曲音乐繁荣,而且器乐艺术发达,产生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一大批名曲。文化交流:西学东渐。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1860年代推行了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科技再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面对西学,主要关注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3】影响。西方人到中国来,中国人到西方去(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包括詹天佑唐绍仪、1875年福州船政局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如严复、甲午战争之后兴起了留日浪潮、1900年后美国以庚子赔款为经费招收留学生、1912年后由李石曾蔡元培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促进了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后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逐渐由器物转变为制度再变为思想层面的学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