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400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一、【课标感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知识梳理】:1、概念:举贤良: 策问: 2、原因: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目的: 3、影响:发掘了治国人才,推动了 ; 提供机遇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一)主要内容和意图:A、为加强 ,提出 ;B、为加强 ,提出 ;C、针对西汉时期 现实, ;D、为了规范社会行为提出 ;(二)特点: (三)结果: 三、汉武帝推广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汉武帝大力推广儒学(1)政治上: (2)教育上: 在中央兴办太学, 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 规定儒家经典 (二)影响儒学之士 儒家思想成为 四、【思考与讨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 )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 “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 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 B.“举贤良对策” 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 D. 科举考试4(xx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孝为“天经”、“地义” 仁、义、礼、智、信 夫为妻纲A B C D 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 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易 大学诗 礼 书春秋繁露春秋A B C D 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10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二)材料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三)、问答题:简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如何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并造成了什么影响?六、【质疑与反思】:参考答案【知识梳理】: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概念:举贤良: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各郡县推荐贤能的知识分子;策问: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2、原因: 政治方面:边境不安,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威胁着中央政权;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目的:汉武帝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3、影响:发掘了治国人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董仲舒的崛起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机遇。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一)主要内容和意图:(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困顿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相应的措施;(4)为了规范社会行为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二)特点: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三)结果: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三、汉武帝推广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汉武帝大力推广儒学(1)政治上: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上:在中央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二)影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思考与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一)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针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发挥仁政思想, 提出相应措施;4、为规范社会行为提出“三纲五常”;(二)可取和扬弃: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言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2、“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对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农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是积极可取的4、三纲五常中的封建糟粕是不可取的,但其中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思想如“信”等是该肯定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和民本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 “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观点,经孟子、荀子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遭受到沉重打击;(3)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主要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巩固检测】:110:.B D B D A CD D B A(二)材料题:(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太一统”。(3)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三)、问答题:(1)大力推动儒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预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2)影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学至此终成统治之学,此后儒家思想成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达两千年之久。探究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