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302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3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二、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认识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一个主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两条线索(一)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史实、趋势(二)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原因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之后新中国建立以前(二)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三)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一、近代以来男女服饰变迁阶段表现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长袍马褂、粗布大衫、西装、中山装、旗袍、裙子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连衣裙、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单一走向多样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材料一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材料二 1917宋氏家族的照片材料三 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材料四 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初探:1.从孙中山服装看,近代中国男装有什么变化? 2.由1917宋氏家族的照片可以看出民国初期中国服饰有什么特征?3.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服饰的优点等二、近代以来饮食变化(1)中国传统饮食:南方海鲜米饭;北方面食肉类。(2)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西餐(3)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食物简单,生活水平差距不大。(4)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三、近代以来住宅变迁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改革开放后人民住房的改善:1995年“安居工程”。四、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1)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革命性质(3)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4)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在近代广大农村,由于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沿袭下来。现代(5)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前: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为时尚(6)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新风尚:休闲旅游、环保意识、讲究卫生、赈济灾区材料: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旧式。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初探:1上述材料印证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外来西方文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初探:1.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什么特点?有何影响?2.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3.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参考答案1.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传入中国。(2)近代工商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民国成立)、文化(新文化运动)运动的推动。(4)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如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着列强入侵,由沿海到内陆(2)现代化色彩: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锁国转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现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是很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5)建国后受意识形态支配,社会生活重新趋向封闭化和独立化;改革开放后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击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时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3.联系(1)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2)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师生合作探究学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材料二 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遗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材料三 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的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以上材料均由xx年2月出版的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整理而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其原因。(2)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什么?如何推动? (3)材料三体现了婚俗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 (4)如何认识由婚俗所反映的百年广东社会变迁? 2.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 改良后的旗袍 图二 中山装(1)图一和图二的服饰设计有何共同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材料二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3)简要说明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因素。3.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家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1859年)我在群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颌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癣是引人注目的。 英太平天国亲历记 材料三 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王慎之清代海外竹枝词 材料四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作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 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 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出近代中国民间对西方文化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行动上有什么表现? (3)材料四反映出近代中国官方对西方文化持有怎样的态度?你是否认可他们的这种态度?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硃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材料二 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载申报,1872年6月4日材料三 五四时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恋爱自由。恋爱是“男女结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必定彼此永久恋爱,方可为永久的夫妇”。(2)婚姻自主。他们强调婚姻要“完全凭着男女两人自由的意志,互相结合”。(3)离婚自由。 “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并行齐进”。(4)再嫁自由。强调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强调夫妇双方在自由同意基础上的婚姻的道德性,无疑是切中封建婚姻的实质,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有力冲击。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xx年第6期请回答:(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生新变化的原因。(6分)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4分)(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2分)7进行社会调查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材料是某班级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对现代中国服饰变化进行社会调查后所作的调查报告,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社会调查报告现代中国服装的历史变迁一调查内容及目的:了解服装的变化,感受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调查的组织安排:1调查小组合作伙伴名单及特长:华伊宁(作文水平较高),徐萍、胡鸣琦(网络操作能力较强),徐晓、陈陆翠(交往能力较强),陈怡婧、戚萧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2小组分工情况:华伊宁,徐晓(进行实地考察,对上一辈人进行询问,拍照) 徐萍,戚萧媛(查找书籍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整理) 陈陆翠,胡鸣琦,陈怡婧(在网上查找资料);3指导员:孟强三调查方法:1具体实施步骤:5月1日:集体出去考察, 对上一辈人进行询问或收集实物和图片资料进行实地拍照.;5月2日5月5日:各自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且各自撰写好自己的报告;5月6日:发电子邮件,互相传阅,进行修改、总结。2资料来源:(1)集体外出收集或询问老人们;(2)从网络,书籍中收集四:调查报告内容(节选)在50年代中山装可算是当流行的服装了.辛亥革命后,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到了60、70年代,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在当时社会的束缚下,人们不敢表现出过分的放荡不羁的样子,所以,穿绿色的军装就成了当时人们的一大亮点,还有就是工作服,白色衬衫或天青色衬衫这些就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的衣着,裙子几乎不见踪迹.到了80年代牛仔裤,牛仔裙,百褶裙,长裙,短裙,西装裙开始走向市场.就是在寒冬腊月,短裤或短裙外加一双长袜也经常招展于大街小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观.套装,也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女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越来越独立,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她们也可以像男性一样自信地亮出学位证书,穿上制服与男性共同坦然地走进公司大楼.这时,服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她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进入了90年代,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在一味的去追求创新,而是开始回首过去,去吸收传统服装的优点,浓缩传统服装的精华,然后,再经过设计师精心的设计打造出一款款既有复古味道又有时尚元素的靓丽服饰.。现在已是21世纪了,我们的服饰也越来越中性化,多元化了.走上街头,你看到的将不是单一的衣服,而是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绚丽的服饰,一保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有穿针织衫的,有穿牛仔裤,牛仔裙的,还有一些就是嘻哈装之类的.真是各式各样的,应有尽有啊.(附照片,略)五总结:通过这次对社会的实践调查,让我们增加了更多的社会阅历,也让我知道平时我们穿的衣服也有这样的历史.从服装变化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请回答: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趋势。2 根据材料,你认为影响现代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 请根据该调查报告的内容归纳在历史学习中运用社会调查法的步骤?你认为社会调查法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优点? 参考答案:1.(1)特点:仍然传统,但也出现了自由恋爱与半中半洋的婚礼。原因:传统是因为处于旧王朝统治时期,封建礼俗根深蒂固;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海外及西方自由思想影响,但还不成气候。(2)力量:地方政府干预婚俗。推动: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婚姻注册许可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3)广东人的婚礼仪式越来越多样化;说明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个人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4)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习俗民风的移易,迎娶婚嫁的主题也产生着新的变化;广东百年婚俗由传统向现代时尚转变,虽有反复(如“文革”期间),但总的来说是不断进步的;异彩纷呈的嫁娶风俗包含着广东风情,丰富着岭南文化。2.(1)都综合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反映了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2)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3)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3.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1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也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4.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媚外心理。在生活习俗上向西方看齐。(3)仇外心理。不认可。冈为他们闭目塞听,抗拒外来的先进事物。(4)(1)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外来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影响(先进性);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部分人士开风气之先;政府政策的鼓励与引导。5.(1)变化:用的变化: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传入我国。中国民间开始改用火柴、煤油灯、钟表、西式提箱。妇女走出深闺,出入休闲场所。说明中国传统妇女观念发生改变。强调婚姻自由。有力冲击了旧的道德观和传统婚姻观。(2)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近代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发现了自身的落后,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文明理念深入人心。6. (1)变化:从重社会身分;出身门弟,(2分)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2分)(2)原因:通商口岸开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分)(3)风气: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4分,答到4点即可)(4)评价: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2分)7.(1)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2)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等(3)步骤:确定调查的内容及目的;对调查小组成员按各自特长进行分工;确定调查的方法及实施步骤;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对调查活动进行总结优点:掌握鲜活、丰富的史料,进行充分深入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等。体现小组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