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258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学科生物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年级高一课题名称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型新授课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态度、信心、情绪;学习动机;认知特征;学习方法;班级学习氛围。)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更深的了解有关细胞的功能。如果只介绍细胞膜的相应生理功能,容易使学生认为本节知识无新内容,而不能尽力参与,突然插入一个探究活动,更难达到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尚不能完全理解,探究活动大打折扣。高一学生的认知主要是感性。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所以,学习方法是以观察实验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总结知识体系等为主。班级学习氛围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知识的处理程式化,课堂就沉闷;如果组织混乱,教学主题就被冲淡,表面上热闹,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控制理性知识的传授和感性活动的认知,教学有序和张弛有度才能收到最好效果。教材分析(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的取舍和增补。)本节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两部分内容。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节不是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作为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水分代谢)来讲述,而是以物质的跨膜运输为主题,将水的跨膜运输作为一个实例来分析,得出水是从单位体积中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运输的结论。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教材将实例列入“资料分析”栏目,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得出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的,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从而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在教材中是联系细胞的结构基础和细胞生理代谢功能的纽带。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是细胞结构行使功能的基础,是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保障,是细胞正常生命历程的前提,将知识由细胞微观水平引向个体的宏观水平。安排时应注意知识点的联系。重点:1.扩散的概念和渗透的概念。2.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3.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难点:1.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提出和做出假设。2.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活动的设置。可以在第1课时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和提出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实验设计要简洁,实验材料选择上可以多样化,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不做或者演示,但要说明细胞可能破裂的原因,与细胞膜的制备联系起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设计方案由小组分组讨论完成。目标分析(三维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区别。4.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5.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2.感受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设计,体验探索的乐趣。3.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策划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具、故事、多媒体等手段呈现教材,创设学习的情景。) 1.借助生活材料,萎蔫的蔬菜和新鲜的蔬菜的区别,只做展示,说明原因。引入细胞水分的吸收和散失。2.利用动画展示渗透现象,引出细胞吸水和细胞失水现象。3.细胞像一座城,代谢养分不断运入,代谢废物不断运出。想象细胞物质运输的方式,引出探究活动。安排教学程序(设定教学的先后顺序) 1.利用动画展示“问题探讨”中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打基础。2.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现象,认识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3.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型。植物细胞因为外有细胞壁、内有中央液泡,对其吸水和失水的情况的分析要复杂得多。为此,教材安排了一项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项“探究”与以往教材中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内容相近,却又有着重要区别。以往教材中这项实验,重在知识的验证和实验的操作,因此在“实验原理”中将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特性、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什么条件下失水讲得清清楚楚。本节的这项探究,则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对水分进出细胞有没有影响等问题的答案。由于这是必修课中的第一个“探究”,学生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教材在这些环节都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案例。分组、布置实验设计方案。4.强调实验设计方案中的注意事项、注意问题的收集、整理和分析。5.总结科学获得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和步骤。6.培养利用科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在设计方案中发现新问题的科学素养。组合教学方法(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组合)组织分组讨论,动画演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讨论。编制练习作业课堂练习1.向猪膀胱内注入一半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然后将其浸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10 min称一次重量,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下图中的( )。2.右图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原生质层包括 、 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发生是由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 ,原生质层的 性比细胞壁大。答案:1.B 2.(1)2 细胞膜 5 液泡膜 3 两膜间的细胞质 (2)大、伸缩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C.C、H、O、S、P D.C、H、O、Mg、Fe2.渗透作用是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下列能够称之为渗透作用的是( )。A.钾通过原生质层 B.氧气通过细胞膜C.水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细胞壁3.将洋葱鳞片叶放在质量浓度为0.45 g/m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质量浓度为0.35 g/mL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胀大趋势;放在质量浓度为0.4 g/mL蔗糖溶液中,细胞几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 )。A.洋葱表皮细胞已死亡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D.细胞液浓度与质量浓度为0.4 g/mL蔗糖溶液浓度相当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 )。A.细胞质和细胞壁分离 B.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C.细胞质和液泡分离 D.细胞质和细胞膜分离5.成熟区的外层细胞不断吸收水分到根内部的导管中,水分之所以能由外到内逐层渗过各层细胞,是因为各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A.逐层降低 B.逐层升高 C.不变 D.取决于土壤溶液浓度6.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其吸水力的变化为( )。A.由大到小 B.由小到大 C.不变 D.等于07.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装片时,可看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状况是( )。A.液泡变小,紫色变深 B.液泡变大,紫色变浅C.液泡变小,紫色变浅 D.液泡变大,紫色变深8.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时,水分子依次通过的结构是(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B.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C.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D.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9.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而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细胞膜( )。A.细胞进行分裂时 B.发生质壁分离时C.显微镜视野调亮时 D.细胞吸收水和离子时10.若向日葵的某种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液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浓度关系为( )。A.ABC B.ACB C.BCA D.BAC11. 利用高浓度食盐溶液杀菌防腐的原理是( )。A.由于食盐中氯有杀菌作用B.由于高浓度食盐溶液的水分不足,以致细胞不能生存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脱水而死亡D.由于食盐是中性,不适于细菌生长12.假定将甲、乙两个植物表皮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浓度均比细胞液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但乙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但甲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均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13.某同学为观察渗透现象,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猪的膀胱膜将一漏斗口封住,再在漏斗里装上清水,然后把漏斗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Na+和Cl-可自由通过半透膜)的烧杯中,并使漏斗管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但他始终没有观察到渗透现象。他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30的NaCl溶液.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改装在漏斗里,清水装在烧杯中.把猪的膀胱换成其他半透膜.把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14.如右图所示,在火棉胶袋(半透膜)内注入淀粉和食盐溶液,用线系紧密封,使细玻管内的液面刚好高出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过一段时间后用碘酒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A.细玻管内液面上升 B.细玻管内液面不变C.蒸馏水遇碘酒变蓝色 D.蒸馏水遇硝酸银溶液无变化二、非选择题构成细胞的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不被选择的小分子和离子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功能。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红色康乃馨、烧杯、玻璃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第一步: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铅笔标上A和B。第二步: 。第三步: 。现象: 。问题:出现盐酸溶液中结果的原因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D 4.B 5.B 6.A 7.A 8.B 9.B 10.B 11.C 12.B 13.D 14.A二、非选择题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15的盐酸或清水。第三步:选等量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清水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盐酸中花瓣颜色逐渐褪去,而溶液变红。问题:在酸性环境中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变性失活,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的能力,大分子的色素进入溶液而使溶液变红。教案教 学 过 程设计思想方案落实复习导入显示典型的动植物细胞,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什么?回答:细胞膜。问题2:由于边界的存在,进而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这种分隔是不是意味着细胞需要的物质不能进来,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出去?为什么?回答:不是,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必须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入新课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今天,我们以水分为例,共同探讨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问题探讨1.扩散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回答:扩散。问题:什么是扩散?回答: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过程。由“问题探讨”引入,可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 2.渗透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介绍: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它的特点是只要分子的直径比它的孔径小,就可以通过该膜,比其孔径大的就不能通过该膜。半透膜是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薄膜的总称。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据膜种类的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提出讨论问题:讨论1: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数量多,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量少,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量。总体的扩散方向为水分子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总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的运输,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介绍实验过程,并由学生亲自实验,增加可信度,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友好的合作精神。3.扩散和渗透的关系深化1:扩散和渗透有什么区别?回答:渗透属于扩散。渗透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的跨膜扩散。深化2:水分子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回答:渗透压或水势。深化3:什么是渗透压?回答:渗透压是水分子经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而产生静水压力,如果在溶液的上方施加一个压力,其大小恰好阻止水分子的净渗入,这个压力数值就是该溶液在该浓度下的渗透压。深化4:什么是水势?回答:水势是水分移动的能量基础或基本动力,它造成水分移动的趋势。纯水的自由能最大,水势最高,在常温常压下规定为零,任何溶液的水势因溶质的存在而小于零,为负值。在任何状况下,水分流动的方向总是由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深化5:漏斗内的液面能否无限升高?为什么?回答:不能。当半透膜两侧的液压差等于渗透压差时,液面就不再上升了。深化6: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时,水分子还通过半透膜吗?回答:通过。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量(动态平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其深入思考的兴趣。4.渗透的条件讨论2: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问题1: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为什么?回答:不会。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问题2: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为什么?回答:漏斗内的液面不会升高。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总结:渗透作用条件 半透膜:要有半透膜;浓度差: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回忆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材料制备细胞膜的实验,运用刚刚学习过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问题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什么情况下,哺乳动物红细胞膨胀,皱缩或形态不变?回答: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问题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为什么?回答:是。细胞膜能让水分子通过,而血红蛋白(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符合半透膜的特性,所以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问题3:溶液中的红细胞是否是一个渗透系统?为什么?回答:是。因为它具备了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质浓度细胞外液浓度。问题4:什么情况下,哺乳动物红细胞膨胀,皱缩或形态不变?回答: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课堂练习 1.深化1:溶液中的红细胞和“问题探讨”中的渗透装置有什么异同?回答:相同点:都具备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不同点:渗透装置是开放式的。红细胞是封闭式的。只能说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深化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胀破吗?回答: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胀破。联系实际1: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回答:由口干的感觉,这是食物太咸,浓度太大,细胞失水的结果。联系实际2:静脉注射为什么用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回答: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浓度相等,血细胞形态不变。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而涨破。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引导学生思维,明确探究的目标,展开思维迁移。及时巩固联系生活中例子,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特点当外界溶液浓度很低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胀破,如果换成植物细胞呢?显示:典型的植物细胞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特点: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绝大部分空间,将细胞质挤成薄薄的一层,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细胞壁的特点:全透性的,伸缩性较小。细胞膜、液泡膜相当于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问题1:溶液中的植物细胞是否是一个渗透系统?为什么?回答:是。因为它具备了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问题2:作为渗透系统,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回答:相同点:都是封闭式的。不同点:动物细胞只是一个简单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却是一个复合的渗透系统。既然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那就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引导学生枚举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的实例。1.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变软了,而放在清水中又变硬了。2.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3.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4.农作物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等等。课堂练习 2.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结合图归纳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显著区别;理解细胞液概念和液泡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归纳、修正能力。明确原生质层的概念,理解和区别半透膜和原生质层的关系。理解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及时巩固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例如,牛顿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细菌学家弗莱明从一个长了青霉的细菌培养皿中提出青霉的分泌物是否具有抑制葡萄球菌生活的作用,从而提取出青霉素的;当然这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1.植物细胞为什么能吸水和失水?2.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3.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4.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等等。从中选择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收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共同探讨。例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出假设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这是高中生物第一个探究实验,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作出假设:1.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2.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3.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性。预测结果针对假设,提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果。1.如果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则说明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2.如果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则说明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3.如果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则说明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追问:植物细胞会不会像动物细胞一样,不断的吸水最后胀破吗?回答:不会,因为细胞壁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提醒学生假设和预期的不同表述方式:假设表述要先因后果,预期表述要先果后因。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设计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有颜色的还是没有颜色的,细胞小的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为什么?试剂的选择:糖水、酒精、醋酸、盐水?用具的选择: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必须通过什么工具来观察?教师提示: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液泡,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实验过程中细胞应处于生活状态。实验步骤教师:实验材料、试剂、用具选好了,接下来要考虑整个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该如何具体操作? 是先把洋葱泡在蔗糖溶液中,10 min后取出做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还是先做好装片,再想办法往里加入试剂呢?(先做装片再加试剂好,这样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失水的变化过程。)实验要点提示:第一步:用清水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教师:如何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失水状态?第二步:尝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教师:如何使它们复原?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设计结果记录表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做完实验后,我们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我们要多思考,也不要急于认定假设不成立,要考虑会不会是因为实验操作的不正确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会不会有什么干扰因素呢?例如这个实验中,如果开始使用了0.6 g/mL的蔗糖溶液,很快就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后来加清水怎么也不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能否断定当外界浓度低的时候细胞不能吸水呢?为什么?(不能,因为蔗糖浓度过高了,导致细胞失水过快而死亡。)教师:所以无论实验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认真分析。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思考领悟到选择合适实验材料、试剂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从实验材料,方法的选择,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实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3课堂小结3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下节课我们就到实验室来完成这个实验。4布置作业4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完成,针对探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实验方案;预习其他物质跨膜运输内容。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方式问题探讨1.扩散2.渗透3.扩散和渗透的关系4.渗透的条件半透膜:要有半透膜;浓度差: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质浓度细胞外液浓度。2.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细胞内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特点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3.原生质层的概念4.原生质层和半透膜三、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预测结果4.设计实验教研、备课组组长意 见签章 200 年 月 日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