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910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围绕“五四”运动,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爆发、发展、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使学生了解其发生原因,胡适与李大钊的基本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围绕“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使学生了解在李大钊的推动下,先进青年是如何走到工人群众中去,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的。(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述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和提高学揭示相关联历史事物、事件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脉络的能力和获取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起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中认识我国的国情。通过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认识,使学生明确地懂得,根本性问题与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即整体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的关系。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五四”运动的起因、斗争的对象及其结果,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引导学生联系世界史有关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小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逐步分析、深入认识其实质。三、课时安排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诸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状况如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联系世界史上的知识,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结果如何?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以月初为界,将“五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列比较项目。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力、运动的性质。思考,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斗争的矛头所向是什么?运动的领袖人物有哪些?引导讨论、归纳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引导学生从革命性质、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指导思想、目标、前途等方面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变化进行比较,经过讨论发言,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营垒为什么会发生分化?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质性目的是什么?李大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及其性质、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后已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个回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以下能力()分析掌握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并从中把握事件发展脉络,获取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采用列表法对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对比进行区分,形成准确而具体的历史概念的能力。应使学生认识或受到教育()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形成准确而具体的历史概念,使学生从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前期的发展、新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主流、问题与主义之争,贯穿起来分析代表什么?发生的背景、原因,从中认识事物、事件发展的固有规律、思想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鲜明的阶级性。()整体感知本课从整体上说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五四运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及其性质、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第一个回合的斗争,随着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由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之后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结果如何?这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五四运动的发生。一应重视教材中邵飘萍的报告。二应注意提出的口号和要求。进而为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提供依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在月初以前和以后的变化,进行比较,从中认识到“青年学生站在运动前列,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至于李大钊、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介绍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来说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领导作用。广泛的群众性。全国各阶级、阶层的民众都参加进来了,各地大、中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演讲宣传,鼓动广大民众参加进来,形成为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起到了唤起全国民众觉醒的作用。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列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目的教学,可以提出,为什么说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有哪些依据?通过指导阅读、讨论及适度穿插内容,归纳为其一,年月,新青年由李大钊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其二,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如北京有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天津、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都成立有类似的组织。其三,以蔡和森、邓中夏、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进青年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目的教学亦应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显著的结果。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才引发了论争,引发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认识这一论争,围绕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论争和分裂?引导学生讨论发言。首先,分解为小问题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质性目的是什么?应用投影片或反射投影仪补充一些胡适文章中的片断内容供学生思考、分析,指出其基本观点一是认为,高谈主义而不研究具体问题,是思想上“懒”的表现,因为“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二是认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固然“都该研究”,但是,强调要少谈主义,因为主义“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条。”尤其“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经讨论后,归纳出其实质是,其一,在反对空谈主义的幌子下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二,反对对中国社会实行根本性变革的政治革命,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革命道路,而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一点一滴的改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实质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认识。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民主革命的思想运动,二者交互作用,相辅相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指导的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实质性变化必然引发新文化运动营垒的分裂,大浪淘沙乃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一目亦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又一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这一目的教学着重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意义。(四)总结、扩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总结,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更多的人,尤其是以蔡和森、邓中夏、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和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胡适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使先进知识分子坚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的信念,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力量,使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的、思想的和干部的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六、布置作业按课后练习题复习可考虑以本章内容为依据,将一些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愿地写小论文或学习心得体会式的稿件。然后视情况,或以壁报形式出专栏,或组织座谈会、报告会(由学生讲)等。七、板书设计第二节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五四运动的爆发邵飘萍报告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向全国扩展月初以后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对五四运动性质、作用、历史意义的评价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宣传阵地的扩大,组织的建立()青年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营垒的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论争的实质与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