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难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20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二、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本目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3福利制度的弊端及其规模的缩小: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病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教材中只是提到了开支过大一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时稍做补充,使学生能自然理解后面福利国家规模的缩小的史实。福利国家的弊病一方面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破坏家庭责任,自杀率高,性行为泛滥,简单的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甚至酗酒、婚前性行为、离婚、单亲、犯罪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了“滞胀危机”,这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由此引发了福利国家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再次,福利国家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同时,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赖情绪,少干,不干。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福利制度原应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变成了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建议教师在本目最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福利国家也仍然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对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而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本目所述的两个内容,仍属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现象,其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教材从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条件和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论述的。教材中所讲述的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都是战后资本主义自身调节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从中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节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还在持续发展。战后,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正也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范畴还将扩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和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第一、二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部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提高,在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又转向各种服务性的需求,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以其新技术改造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在分析第三产业繁荣的影响时,建议教师讲清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因为服务行业提供的是劳务,“产”和“销”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它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因而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此外,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使产业部门增多,行业多样化,这就使各部门的扩张与收缩差异增大,从而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2“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因此教材着重了美国的情况,首先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及时应用,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新经济”的“新”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美国的“新经济”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社会财富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议教师在总结本目内容时,强调: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它不可能只属于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已经看到了“新经济”的模式。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本课所涉及到的经济学术语较多,可以在上一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或由教师给出一些提示,结合本课的历史纵横,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材料,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概念,有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方便课堂讨论。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和战后十年左右的图片,或能反映经济状况的相关数字,进行对比。并结合引言请学生谈谈对西方战后十年发展的感受,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从对本课标题的解说引入。在讲述第一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适当对凯恩斯经济学、“滞胀”等词进行一些解释,结合西方战后发展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关于建立“福利国家”的学习,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供福利国家的具体实例,由教师介绍福利国家的来源,引导学生从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实质、内容、作用、利弊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讨论本目的学思之窗。最后一目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正确理解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含义;以发展的角度讲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系、“新经济”的背景、基础和主导三方面的关系。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讲述“福利国家”时,围绕着“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福利国家”作为资本主义自身调节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有无关系?产生弊病的根源是什么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调节的借鉴。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外部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及其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福利国家”弊病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任何调节手段都可以解决的。要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案例二在讲述“第三产业的兴起”时,给出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材料(二)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并扩大到服务业以外的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就业人数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解题关键:“梯子”与“安全网”的关系思路引领:“福利国家”的作用答案提示:“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阶层关系的变化答案提示: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第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四,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学习延伸根据你的观察,谈谈我国近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你认为哪些行业成就比较突出?哪些行业还相对落后?解题关键: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思路引领:从第三产业包括的领域出发,比较分析答案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中国的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不断便利人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别比较大,建议教师根据当地的情况分析具体哪些行业突出或者落后。盛群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五、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节选)“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凯恩斯著,徐毓丹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根日记(节选)“(1981)7月29日:除短暂地任命大使外,全天都在给议员打电话,商谈经济复兴计划下午晚些时候,参议院传来消息说,我们的计划以8911票通过。然后,众议院以238195票通过了我们的经济复兴计划。我们获得了40位民主党议员的选票的支持。这是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政治上的成功了现在我们要执行经济复兴计划了我们会成功。”“(1982)2月23日:上午会见我们共和党的国会领袖们。他们对赤字深感忧虑,看来决心要我们必须从我们的计划税收和防务开支后退。而且他们看来不情愿赞成我们要求的预算削减”“(1982)4月26日:10时15分,对美国商会会议的xx名代表发表了演讲。真够刺激的。他们十余次打断我的话。我正在谈论预算和我们的经济计划。”“(1982)8月4日:在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上我们得胜了:69票对31票。罗素朗给我们投了决定性的一票我已最终批准在3年中增加983亿美元的商业税和货物税,换取民主党答应在3年中在预算中削减2800亿美元。”“(1982)12月14日:花了大半个下午听关于赤字的一个阴沉沉的经济情况简要汇报,我们几乎没有机会作进一步的预算削减”罗纳德里根著,王辛华等译:里根自传克林顿总统经济报告(节选)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作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2课文注释福利国家的利与弊在经济学家看来,通常所说的“福利国家”是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政策目标的总称。“福利国家”名称的由来虽然很早,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重建问题时才得以真正确立的。其时,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也即要建立“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大选,英国工党吸收了“福利国家”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与此同时,英国战时首相、声望极高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却奔走于各大国会场上,为战后安排筹划。7月28日,正在波茨坦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主席斯大林举行峰会的丘吉尔得到了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的消息,他极为震惊却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现实。实际上,丘吉尔的失败恰恰说明英国民众的政治成熟,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谁会为战后英国带来福利,而非英国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占据多大地盘。“福利国家”自战后英国起很快被西欧、中欧、北欧国家所接受,福利制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福利制度有利也有弊,当务之急是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利得其法,趋利弊害。“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美国“新经济”从1991年3月到xx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老布什上任后基本延续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其任期内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因此经济调整后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实施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借助以往历届政府的产业调整和新“知识经济”出现的优势,美国经济真正步入稳定发展时期,这就是美国“新经济”。“知识经济”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知识经济”密不可分,有人认为“新经济”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知识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经济就是一个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是思想、创新和技术被用于经济所有部门的程度。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为例。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源,约占美国经济增长的40。从微软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比较来看,微软是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xx亿美元的知识经济产业,而通用汽车公司则已经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却仅拥有400亿美元资产,它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一文不值。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什么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有人曾举例说,知识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知识经济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知识经济是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还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式。经济全球化通常以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如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规则为标志,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则以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统一和规则统一为标志,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区域联合的产生一般有两大动因,一是统一市场和原料,扩张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收益,如不断发展壮大的欧盟;一是为联合弱势经济体,共同抵御强势经济的进攻,如东盟。无论何种动因,区域化组织都会在本区域内实现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关税壁垒,并利用区域组织来规避全球化组织中一些不利于自身的条款,因此,区域组织的产生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悖反。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受这两种趋向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自七十年代以来,原本是政治军事盟友的欧洲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经济对手,美国在努力倡导建立全球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不得不从本国利益出发,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区域合作组织,并于1989年同澳大利亚等国筹建了“亚太经合组织”。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发展不仅要服从本国自身的经济建设规律,更要受到全球普遍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从最开始就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之下,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因此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就更为深刻。3学术观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动因关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界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协调是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二,科技飞速进步,尤其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三,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凭借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这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战后美国利用先进的军工科技,靠出售军火,甚至靠战争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民间劳动力中每一百人中就有20个人在经济上依靠国防部为生。克林顿是“新经济”的创造者还是时代的“幸运儿”克林顿任职的八年是美国经济良性运行的时期,包括“新经济”的大部分时期,但史学界对于“新经济”是否应归功于克林顿政府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历届政府产业调整、财经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产业化的结果,克林顿不过是恰逢其时的“幸运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克林顿就职后,实行了同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即克林顿经济学),改变了前二任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采用“行动主义”的政府干预方式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地说,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调整确实是面对其时之经济难题的较好选择,显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的出现是经过多年酝酿的,决不是克林顿一人之功,而且克林顿执政时期恰好是经济运行周期的峰顶,称其为“幸运儿”也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