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338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讨 论评 价总 结板 书多媒体展示分 析总 结板 书多媒体展示分 析总 结过 渡多媒体展示板 书分 析板 书多媒体演示游戏互动1游戏互动2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生活中的常识导入多媒体展示1:漳州的玉女峰图,设问山地的温差?多媒体展示2:漳州的东山岛图,设问早晨和中午的温差?多媒体展示3: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图,设问地表和月表的温差?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方向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对象的拖放。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对象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板书设计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材分析: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重难点分析:重点: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难点: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垂偏延”的操作方法。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2.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学情分析: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区【导入新课】: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通过课后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节课课前收集有关大气现象的相关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分组进行活动,分亨交流。【活动】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此时户外的天气情况?你能够说出几个有带风字的成语吗?你们组找到了哪些有关于大气现象的材料?(图片、视频、文字等)师生分亨:教师拿出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于天气状况的诗词:夜雨寄北李商隐;春夜喜雨杜甫:凉州词王之涣阅读材料:子午工程【教学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了解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因时间关系,可建立共亨文档,以便学生课后下载,使用。【设计理念】让学生全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上台展示,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更加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课堂内容里。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过渡】原来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大气中复杂的天气现象冷、热、风、云、雨、雪、霜等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新课内容】: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二、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热力环流的模型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5、问题研究【过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重要能量来源【活动】阅读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回答: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分布有何特征? 这种分布状况造成何种结果? 为什么赤道地区温度没有持续升高,极地地区温度也没有持续下降?这与刚才所说的大气热量输送是否存在关联?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教学预测】此时学生对问题可能难以突破,或回答出地理景观的差异,及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由果索因,原来这与伴随大气运动产生的高低纬间的能量交换有关,引出结论。此时及时释疑,可加深理解。)【结论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设计理念】通过这一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论点。【过渡】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活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提问】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设计理念】课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开水沸腾、稀饭煮沸时米粒的运动等现象来加强实验观察的效果。师生共同归纳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此过程是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抽象的大气运动变得形象可视,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及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并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教学预测】考虑到课堂密度,如按每一步做完实验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紧凑性降低,因此,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步骤的(1)(2)(3)应事先准备妥当。【结论3】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此时,空气是否发生运动?冷热不均对空气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设计理念】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设置,通过多媒体演示,层层递进,逐步推理,注意把握好思维的连续性,完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探索,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简图。【教学预测】同时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由于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低层大气,因此,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气压的高低都是指在同一高度上相比较而言,在不同高度上不能比较气压的高低。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明确概念和原理,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结论4】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情境引入】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假如你去军舰上访问,上面国旗飘动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设计理念】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知识铺垫】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 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活动】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当场练习绘图,投影学生作品,及时纠正错误,同时对有优异表现的小组进行表扬。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结论5】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材料一: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材料三: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设计理念】前后呼应,发散思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各抒己见,完成对热力环流整个知识框架的一个总结,既考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地理规律,用生动的语言拉近学生与大气理性知识的距离,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问】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如果地球上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这个热力环流应该怎样?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问题研究】课本P55:为什么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课后作业【复习总结】:【本课小结】认识身边的大气现象与大气运动的密切关系。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了地区间的热力环流。板书设计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二、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结论: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热力环流的模型:热力环流的形成: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山谷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