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30839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三、课堂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四、布置作业(出示投影)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智勇多困于所溺。(5)盛以锦囊。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参考答案:2.(1)者,也 判断句(2),也 判断句(3)“为”字表被动 被动句(4)“于”表被动 被动句(5)介宾后置(6)省略句 还矢后省略“于”,“告”后省略“之”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椅角,以乘其衅。”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修饰为先 B.亮数外出C.须吴举动 D.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雅敬亮 雅:甚,非常。B.寇难未弭 弭:平息。C.以乘其衅 衅:间隙,机会。D.或欲构戏于琬日 构:罗织陷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这种品质值得肯定。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参考答案: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2.A(A.素来,一向)3.A(趁着。B.于是,就;竞。C.把;而。D.应当;大概)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为尚书令)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