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难易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1、13(1)、14(1)、14(2)易、中、难、中、中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3、14(1)、14(2)易、中、中、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12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5、6、9、13(1)、13(2)中、中、中、难、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7、8、13(1)、13(2)、14(1)、14(2)易、中、难、中、中、中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1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9、13(2)、14(2)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10、13(1)、14(1)中、难、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8、11、12、13(1)、14(1)中、中、中、中、难、中1.(xx河北三市七校第二次联考)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不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至少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A.B.C. D.解析:A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强调新的人口状况下的新要求,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符合题意;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问题,与材料无关。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析:D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创新设计”属于社会意识,相关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故选D,不选B。题干体现的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涉及创新对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作用,A、C不选。3.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对此,正确的理解是()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A.B.C.D.解析: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由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拉着你们向前、推翻你们,可知,题意强调观念或意识的反作用,因而符合题意;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非“支配”,表述错误;表述正确,但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不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4.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B.C. D.解析:A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题意“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入选;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符合题意,入选;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表述错误,排除;表述错误,排除,错在“决定于”。5.(xx广东珠海二模)不到5 年时间,靠着2 000 万元资本金,实现销售收入超3.5 亿元,北京理工雷科电子公司迅速“蹿红”的背后,是股权激励的“魔力”发挥了功效:6 名核心科技人员拿到180万元股权之后,创新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先后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等7 项新产品。股权激励的“魔力”表明()生产关系的改革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才是发展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调和体制的创新能促进生产力发展A. B. C. D.解析:D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创新的作用。“股权激励”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坚持了创新思维,其“魔力”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符合题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错误;错在“不可调和”。6.(xx吉林第三次调研)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A.B.C.D.解析:D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是在调整生产关系,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确保改革红利用之于农,符合题意;与材料无关;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错误。7.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或者是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A.传统思想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B.观念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解析:C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北京的四合院从布局到入住都体现了人伦礼节等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关系的体现,说明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C符合题意;A夸大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B夸大观念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D与材料无关。8.(xx山东德州二模)李克强总理在作xx政府工作报告时引用了后汉书中“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的句子,来表明政府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决心,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政府这样做意在()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调整生产方式,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B.C.D.解析:C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通过简政放权等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题意;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是上述做法的直接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调整生产方式,与材料无关。9.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户籍制度改革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B.C.D.解析:A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故错误。10.(xx湖北联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是统一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A.B.C.D.解析:A本题考查对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目的性与发展规律性相统一知识的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错误,排除。11.面对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中共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某市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在扶贫开发中树立“精确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理念,按照“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引导贫困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中央扶贫工作思路的转变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党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A.B. C.D.解析:B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面对现今的情况,中共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的扶贫思路会积极引导贫困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符合题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全面;“精准扶贫”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不掉队,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表明中央扶贫工作思路发生转变,并没有表明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被解决,与材料无关。12.“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靡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为民兴利除害,使不匮乏,故所以阜财。“阜财”谓财丰大也。“厚生”者,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这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群众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要坚持群众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执政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A.B.C.D.解析:D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利用”“阜财”“厚生”体现了;“正德”“利用”思想体现了;混淆了人与人民群众;实践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错误。二、非选择题13.xx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贯彻“十三五”规划,某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多市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本省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材料二某地为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2)结合材料二,从社会矛盾的角度,说明该地做法的依据。解析:第(1)问,首先,通过审设问,明确本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且题目要求回答出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其次,要联系教材知识,找出与该省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相匹配的考点内容,据此即可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土地流转,属于生产关系层面,行政审批权下放,属于上层建筑问题,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的制度改革。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深化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真听取群众建议,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表现,是该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认真听取群众建议,反映人民愿望,才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土地流转,是在调整生产关系,审批权下放是在调整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4.(新题速递)加强法治建设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我国的法治建设要尊重人民实践创造,遵从法治规律,从法律制度建构层面,对管人管权管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长远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材料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共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性。(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解析:第(1)问考查唯物史观,材料主要涉及立足实际提出目标、法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尊重人民实践创造等,启示我们应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等角度回答。回答第(2)问要注意,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上述知识点与依法治国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围绕“为什么”论述即可。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正是源于中国法治实践而提出的,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我们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法律制度建构层面来解决管人管权管事的问题,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