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59579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 语文 专题十二 专题小结,一、鉴赏形象4法 1.从诗意中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因其具有特定的内涵而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常用这些特殊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特殊意象来探究诗人的情感。在解读诗歌时,抓住诗歌选用的特殊意象,无异于找到了一把钥匙。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才能准确到位。,2.从意境中分析景物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开拓意境要立足于诗中的景物描写,分三个层次: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靠想象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比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描写江雨、江草、鸟啼等,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离不开对意境的分析。 3.从经历、性格中探究人物 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或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 身边塞,或爱恨情长、缠绵悱恻,等等。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 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做到知人论世。如南宋的一些诗词,鉴于国 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诗人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陈子 昂、李商隐等人,因不为世所重用,他们的诗多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感慨。另外,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要抓住诗中的神态、动作、 心理、细节等描写。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与心理,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的 孤独士大夫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4.从术语中整合答案 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的试题,先要明确试题设置类型,然后有的放矢地整 合答案。其实,每种命题形式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方式可循。就 回答诗歌形象类试题而言,首先要明确是什么形象,再结合诗意分析形 象特征,有时还要揭示形象意义。就回答诗歌人物情感类试题而言,只 笼统回答“乐观”“感伤”等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诗歌内容说出原因。 为使答案鲜明规范,要恰当运用一些鉴赏术语。如说明诗歌的意境时, 常用“雄浑开阔”“恢宏高远”“宁静恬淡”“清净幽远”“雄奇瑰 丽”“苍凉悲壮”“凄清悲凉”等术语。景物描写不能简单地只用 “画面优美”,诗词意境也不能简单地只用“凄清悲凉”,术语的运用 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二、鉴赏语言4法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对诗歌解 读的深化。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 义(如比喻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设意境等方面有 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1.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所谓“诗眼”,是诗中运用的意旨最开阔、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 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 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 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语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 感情基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分析“诗 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 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 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 统摄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 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 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 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 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要 求分析其好在哪里。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 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关 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 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 “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下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 句。这些经典的名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对象。从命题形式看, 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 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解读关键语句,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要 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 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 古”,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以强调, 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 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4.概括特色要抓住关键词语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 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 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 一般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要求评析。这类试 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 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 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 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其对表现感情、 主旨的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 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儿化 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 思念之情。,三、鉴赏表达技巧5法 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鉴赏表达技巧题是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上 的因素(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匮乏),有的考生甚至不明白“表达技巧”究 竟从哪方面思考回答。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 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词表达技巧种 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练掌握。 2.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题目虽然侧重对具体语句的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 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 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密切联系课文,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词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用很多时间来对其进行“大面 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是我 们鉴赏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要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诗歌。其实,古诗 词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题型在教材中也多有出现,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最为常见,其他题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 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 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拟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 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作铺垫) 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 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 巧相同的诗歌“勾连”在一起鉴赏,如山居秋暝和同样采用了“动 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内诗歌联系到课外诗 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而苏轼的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以上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收到 “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4.审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 前面说过,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多种多样,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 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有的题目,“小角 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较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 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如2012年重庆卷“晓云 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 之处”。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哪个角 度鉴赏,答题时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有的题目,“大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大,设 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要求通常 是“表达效果如何”“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较为宽泛笼统的说明。 如2012年湖南卷“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此类题目鉴赏难 度较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时要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 高考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语言的组织等。 5.找准典型特色,突出分析重点 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目标明具体范围的,应该抓住这一范围,不能 泛化内容,随意鉴赏;二是抓住重要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要看准并抓住关键,深入挖掘分析。当然,如没有确 切把握,可集中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方面,也不要忘记多写几条可能正 确的方面,以免漏了要点,丢了分数。 四、鉴赏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7看”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一般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 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寄寓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方方面 面。 1.看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 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 对性。 2.看作者 (1)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 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 思理见胜”(钱钟书语)。这一方面是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 比起唐代李白、杜甫等都要简单得多,所以他们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 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重自己对国 家和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抵制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表露。,(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整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 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 固定的,但也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的作品。 (3)注意走近作者。也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遭 遇、思想主张等。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如刘禹锡的乌 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 “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 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王谢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 富贵荣华不再,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4.看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喻示坚 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残月,往往暗示凄凉、哀伤。平时应注意积累这 方面的知识,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的情感,往往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5.看小序、注释 出现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小序 和注释。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 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 如诗词后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背景材料,有的介绍 作者、朝代,有的解释词语,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可能暗 示题目答案。 6.看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 “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 一“闹”字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恨极 在天涯”中的“恨”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案明 确了方向。 7.看关键句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 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 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1.(2014江苏,10,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1.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 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 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 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1)先通读全诗,通过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动作行为以及侧面 描写来把握情绪变化。第一句抓“驱驰”“闲”二字;第二句抓“空”字; 第三句抓“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此为以景作结,情在景 中。,(2)通读全诗,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 暗示。一、二句写隐者所处的环境,三句写隐者的生活(打鱼、砍柴),四句 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的情景。 (3)第一首诗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铺满积雪的大 山,暗示诗人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 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隐者的执着。注意题干要求“分别 赏析”。作答时先从内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2.(2014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 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2.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 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 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 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诗歌三个段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和反复的手法。每个段落只 有少数字词不同,意义也相近,反复咏唱,情感强烈,是诗经常用的“重 章叠句”的章法,又叫“复沓之法”。 (2)“比兴手法”是被称为“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即以此物 比彼物,大致相当于“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诗 经中,两者常融于一体,合称为“比兴”手法。,3.(2013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 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 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3.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 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 (1)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 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 词中的人物意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片一、二句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 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 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 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 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 (2)“折腰”一词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 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 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 “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 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 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变,晶 莹、澄澈、纯净的志节。,4.(2012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 ”、“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4. 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 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 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 清至廉的形象。 (2)“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 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 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 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1)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 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极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 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 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其清廉,而 “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 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应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两个层面进行推敲。“藏”的本义为“隐藏”,联 系前后词语可知,在诗句中当为“覆盖”之意,以显示雪大人稀的边塞特 点,为下句的“透”字张本,亦与前两联的清廉为官、清贫而归相呼应。 “透”本为“穿透”之意,诗句中的“透”字亦有此意,明写边风之盛,暗 写身衣之单,再次呼应前面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