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00024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本专题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变化。,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展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1956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作出了一系列的正确决策。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中国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姿态,跨入了21世纪。,考点64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6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66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分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考法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考法2 “一五”计划的特点 考法3 “一五”计划的成就 分考点2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考法4 三大改造的内容 考法5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考点64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分考点3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考法6 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考法7 中共经济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 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考法8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影响 考法9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考法10 “八字”方针的提出及意义 考法11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考法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内容: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考法2 “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考法3 “一五”计划的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全面展开。,考法4 三大改造的内容,1农业: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3资本主义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4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目的:为了实现工业化。,考法5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的探索有:中共“八大”(1956),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八字方针”),周恩来的调整(1971),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等。失误(“左”倾错误)有:1958年“三面红旗”(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19661976)、“两个凡是”(19761978)等。,考法6 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考法7 中共经济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 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失误原因 (1)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2)在经济建设上,片面追求高速度。 (3)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考法8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了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考法9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 2影响:生产关系超越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考法10 “八字”方针的提出及意义,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考法11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1“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2周恩来恢复调整经济:1971年开始,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对“文革”的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 4经验教训:(1)要充分认识国情与国内主要矛盾(中共八大)。(2)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大跃进”)。(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大跃进”)。(4)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革”)。,考点6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分考点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考法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考法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分考点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法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考法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考法5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考法6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考法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2政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经济: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考法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2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考法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1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阶段。,考法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考法5 国有企业改革的的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考法6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增强了国企活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考点66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法1 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影响 考法2 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放 考法3 沿江、沿边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开放 考法4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考法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及意义 考法6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考法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考法1 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影响,1创办 (1)1980年,正式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2)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考法2 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放,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把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考法3 沿江、延边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开放,考法4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把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考法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考法6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考法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2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考点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 考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考法3 邓小平“南方谈话” 考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意义,考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考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南方谈话”(1992):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资”的标准问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2十四大(1992):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3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奠定框架) 4十五大(1997):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 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考法3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考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意义,1特征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3)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2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易混点 新旧中国“开放”的不同,综合考法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的考查,主要从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变化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角度命题。结合当前的“三农”等热点问题考查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从古今联系的角度,往往从宏观上考查古今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法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主要结合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出现一系列失误的教训及从中得到的启示,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119561978年经济建设中的“一、二、三、四”:“一”是指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指探索中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即处理国内矛盾和经济建设速度。“三”是指三大失误即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四”是指四个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发生三个改变: (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心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