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6559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82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6课标全国,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 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 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考题考情,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 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 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 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 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 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 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 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 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 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 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 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 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 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 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 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 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 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 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 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 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 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 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 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 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 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 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 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 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 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 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 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 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 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 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 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 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 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 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 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 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6分),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 详细说明。(8分),一、 1.答案 AD B.由原文可知,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 转折应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工作单位换成陕西作 协。C.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原文第四段,文中只是说“1985年的泰国 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并没有说他做出了“错误判断”;结合文意 可知,那应该是他受刺激后的一种觉悟。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 谓一帆风顺”推断错误,陈忠实在创作生涯中也有困惑的时候,不能绝 对地说是“一帆风顺”。,2.答案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 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 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 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这一 信息所在之处;然后找到相应的答案所在范围(第三、四、五段);最后筛 选出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整合起来。,3.答案 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 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 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 认真审题,理解句子。解答本题,应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 人间”拆开来理解:“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什么句子?“属于陈忠实 的句子”为什么能“永留人间”?结合材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 分析即可。,4.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 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 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 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第一问要求阐述“剥离”和“寻找”的关系,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陈忠实要“剥离”什么,即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摆脱封建残余桎梏”“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进而弄清他要通过“寻找”获得什么,即“获得精神解放”“在思想上打开自己”“重建自我”。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回答第二问“有哪些表现”,则要纵观全文,从重点段落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并加以概括,如第三段的开头句,第四、五段的结尾句。要言之有理有据。,二、(2014课标全国,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 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 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 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 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 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 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 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 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 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 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 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 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 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 究所做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 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 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 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 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 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 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 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 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 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 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 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 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 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 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 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 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 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 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 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 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 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 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 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 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 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 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 能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 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 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分),二、 1.答案 BE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玻 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在选文中并无明确的表述。C.“玻尔敏锐 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与原 文不符;“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错误,原文为“参加丹麦救援组 织”“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 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中的“禁止使用”应为“控制”;另外, “各大国”的表述也欠准确。,2.答案 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 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解析 这道简答题可以从选文的第一、二段中去寻找:巅峰对决的双 方;辩论涉及的内容;对决造成的影响。,3.答案 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 群体;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解析 可从选文的第三、四段中概括总结:什么样的领导人物;学 派的水平;学派的宗旨。,4.答案 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以赤 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 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 科学家。 解析 概括玻尔的人格魅力,要从全文着眼,筛选所有评述玻尔的内容, 提炼出适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并将它条理化,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专题导引 传记的文体特征与阅读技巧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 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 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 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 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 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 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第1讲 传记阅读,考点突破,2.传记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 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 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 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 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故传记也有一定的 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 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 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抓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 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 要素、八问题,抓重点内容。 (1)四要素: 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 就”“经验”等。 理要清楚作者表现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2)八问题: 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品格什么 评价什么启发,二、传记的常用手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 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 人生经历做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做横向的 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 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 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 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可以有 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 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 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性 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 和心理活动。,(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 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常见的心 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 (5)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 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 用。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 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 性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 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三、传记的考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意。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2.怎么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 法及其效果(作用)。,3.为什么写?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 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四、传记的解答方法 1.解题原则 (1)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2)基本原则: “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 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 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两点,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 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 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 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点面结合”的原则: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2.阅读技巧 (1)看背景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 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 景与社会环境。 (2)理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其行文思路,传记在这一方面更明显。传记类文章,一般 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我们可以标示出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在头脑 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文章的线索就清晰了。如2015年课标全 国卷朱东润自传一文中,1896年、1929年4月间、1939年、1940 年左右等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记述其事迹的。,(3)明事迹 人物传记,离不开对人物事迹的记述。阅读人物传记,要明确传主生平 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立体地 了解传主的为人,进而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4)知观点 在传记中,观点来自两个方面,有的来自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有的则是文 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表明观点的句子大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抓住这些 语句,就可以明确作者或者他人对传主的观点态度。如2014年课标全国 卷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的倒数第一、二段中,都有作者的评价,这 些评价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钥匙。,典例 (2016课标全国,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 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 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 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 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 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 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 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 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 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 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 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 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 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 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 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 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 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 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 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 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 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 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 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 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 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 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 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 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 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 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 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 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 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 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 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 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 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步骤一:看背景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 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 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 同行广泛引用。 步骤二:理思路 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吴文俊学习经历的时间性语句。 步骤三:明事迹 初中以前,吴文俊数学成绩并不出色高中时,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看 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 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6年遇见恩 师陈省身,他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 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步骤四:知观点 根据文意,概括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学术观点: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读书要以兴趣为先导。 数学的学习研究要汲取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学习要注重创新,就要独立思考,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要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爱好,兴趣广泛有益身心。 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 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 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 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 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 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答案 BE A.“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 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 学的巨大魅力”。C.拔高了人物形象。D.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 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 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从吴文俊扎实的数学功 底、创新的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三个角度思考。,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 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 奖;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 思维。 解析 本题考查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答题区域, 文本第四段开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说明 答案就在这一段。其次,认真审读本段内容,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组 织答案。,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 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答案 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 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 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 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活 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 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事例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关键信息散布 全文,应认真筛选。,特别关注 2017年考试说明样题对本题做了改动:删去两道分析 题(第2、3题),新增一道单项选择题。新增单项选择题如下: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 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 引领至关重要。 B.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 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 可能获得成功。 C.在吴文俊看来,我国的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 训练数学思维,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海 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D.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而且学术视野广 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独辟蹊径,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 公认的创造性成果。 答案 C “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错,文中是说“不 能看得过重”“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而并非“不追求”。,考点一 分析和概括材料中有关内容(选择题) 2016年以前,课标全国卷的传记阅读第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 式,考查分析和概括材料中有关内容的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 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 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 突破点一:多选题常设八大陷阱,陷阱1:以偏概全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 所有的。 典例1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原文信息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 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 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设题陷阱 以偏概全 判断理由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备 感困惑”。 陷阱2: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 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典例2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 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 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原文信息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 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设题陷阱 混淆是非 判断理由 “不顾家庭”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将家事稍作安排”。 陷阱3:夸大缩小 描述或陈述性语句,程度、情状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条 件、范围、分寸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典例3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 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原文信息 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 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 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 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 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设题陷阱 夸大缩小 判断理由 “信任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表述不严谨,原文为“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 者了”。 陷阱4:无中生有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 或根据,属主观臆断。,典例4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 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 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原文信息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 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 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 巨大魅力。 设题陷阱 无中生有 判断理由 “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他 对数学不感兴趣,只是说“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陷阱5:张冠李戴 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或把甲人的 事迹、言论、成绩说成乙人的;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 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 间、地点、事件。,典例5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 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原文信息 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 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 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 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 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设题陷阱 张冠李戴 判断理由 原文是说他将搜集到的材料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著作非这一时期的作品。 陷阱6:混淆时间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 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典例6 选项内容 (2014课标全国,12,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 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 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原文信息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 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 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设题陷阱 混淆时间 判断理由 导师并未让邓叔群立即回国,而是让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陷阱7:偷换概念 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典例7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12,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 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 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原文信息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 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 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 要的想法。” 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说法错误,由原文可 知,他不认同的是“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研究 成果”。,陷阱8: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 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典例8 选项内容 (2015课标全国,12,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 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 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原文信息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 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 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 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 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设题陷阱 因果混乱 判断理由 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突破点二:分析和概括材料中有关内容 第一步,审读题肢,提防陷阱。 第二步,投石探波,找准区间。 第三步,文题比对,检验信息。,典例 (2015课标全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 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 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 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 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 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 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 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 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 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 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 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 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 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 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 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 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 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 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 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 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 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 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 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 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 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 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 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 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 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 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 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 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 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 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 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 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 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 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 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 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 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 想),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 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 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 不太赞成直接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 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解题指津,答案 A,对点演练 一、(2016湖北武汉调研,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 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 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 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 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 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 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对自己婚 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 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 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 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 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 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 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 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 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 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 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 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 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 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 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 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 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 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 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儿天。然 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 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 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 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 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 式独自承担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 同胞。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 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 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 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 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 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 摆仑: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 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相关链接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 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 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 如堵。 (秋瑾史料) 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 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 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瑾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基础;后来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 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B.秋瑾的绝命词中的“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谁招志士之魂?”蕴含的理想愿景是中华同胞觉醒,为死难烈士招魂, 挽救国家危亡。 C.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秋瑾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 面;同时在吴芝瑛、徐锡麟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秋瑾不断接触、吸纳 新思想。 D.秋瑾的单纯主要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担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 的风潮。,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 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 有遗憾。 B.官府抓捕秋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