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1、含义: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2、形成的根源和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保护 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起义 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 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1、初步形成于战国(变法改革、法家思想) 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于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6、发展于元朝(行省制) 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1)战国时初步形成,表现:1、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各国的变法运动在各国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如商鞅变法关于废除奴隶主享受爵禄的特权,按军功授爵,建立县制的规定; 3、韩非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为形成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2)秦朝时正式确立,1、确立皇帝制度,并形成皇权的至高无上; 2、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4、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焚书坑儒”,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血缘关系,地域,被分封诸侯具很强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易形成割据势力,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特点,(3)西汉时巩固(发展),1、设立中朝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 3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4 、征辟察举制; 5、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隋唐时完善,1、实行三省六部制,1、确立,和完善,,2、各自的职权(P10),1、形成的经济和阶级原因,3、作用(a、三省牵制,分工 合作,提高效率 b、弱相权强皇权 c、影响深远),2、形成(炀帝)和不断完善(贞观、则天、开元),2、开设科举制,3、作用(抑门阀;扩基础;提素质;强集权;兴唐诗),隋唐政治制度特点,(1)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2)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门第出身,(5)北宋时加强,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A、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和节度使军权;设三衙(统军)与枢密院(调兵权)互相牵制;,B、行政: 中央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 地方派文臣到地方作知州(文官),设通判起监察作用;,C、财权:设转运使,地方税收大部分收归中央,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从权、兵、财三方面削弱地方权力 北宋政治制度的影响: 积极: 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解决地方分权问题 消极: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6)元朝时新发展,中央:一省制 (1)设立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加强 (2)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关; (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地方: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扩大了疆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制度中延续至今的制度)。,(7)明清时达到顶峰,(明朝) 行政: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明成祖时)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 在地方:三司分立,权归中央; 法律:颁布大明律,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和贪污的惩处; 统治: 建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加强皇权并加强 对百姓的控制; 文化: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行政:增设军机处(标志);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想文化: 大兴文字狱,造成思想禁锢,社会恐怖和人才摧残,阻碍社会进步;,总结,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西周 (世卿世禄),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监察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中央集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1、坚持中央集权领导,但必修发扬民主集中制, 2、防止个人独裁专断。充分发挥中央集体领导的政府效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经济的发展。 3、发扬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体恤民情、人文关怀。,古为今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