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相互作用,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四、实验步骤 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让其自然下垂,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4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量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并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1、x2、x3、x4、x5.,一、数据处理 1列表法 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 2图象法 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二、误差分析 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 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三、注意事项 1每次增减钩码测量有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及钩码不上下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弹簧弹力有可能与钩码重力不相等 2弹簧下端增加钩码时,注意不要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3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总长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5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画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光滑的曲线,考点一 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考点二 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考点一 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_,_.,81.7,0.012 2,(3)图乙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 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 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N/m.,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考点二 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 (3)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刻度尺,弹簧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200,弹簧自身存在重力,(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 的 关 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G整理仪器 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_.,CBDAEFG,解析 (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还需要刻度尺来测量弹簧原长和形变量 (2)根据实验原理,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簧的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 (3)取图象中 (0.5,0) 和 (3.5,6) 两个点,代入F kx可 得 k200 N/m,由于弹簧自身的重力,使得 弹 簧不 加 外力 时就有形变量 (4)根据完成实验的合理性可知先后顺序为CBDAEFG.,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弹簧的重力,所以改进实验的思路应该是尽可能减小弹簧自重的影响: 1一个方案是选择劲度系数较小的轻弹簧,通过减小读数的相对误差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2利用传感器:将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推力或拉力)时,得到对应的弹簧形变量,(2015云南昆明模拟)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 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 端固定,另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 得,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下表中:,(1)以x为横坐标、F为纵坐标,在图乙的坐标纸上描绘出能正确反映这一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图线 答案 见解析 (2)由图线求得这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75.0 N/m,解析 (1)描点作图,如图,点评 本方案在水平方向上测量实验数据,消除了由弹簧自身重量引起的误差;用力传感器测量弹力,避免了采用定滑轮、钩码做实验时因摩擦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实验精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