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沈 复,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3)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3、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疏通课文,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4、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沈复(1763年1826年),字三白,号梅逸,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藐( )小 童稚( ) 项为之强 凹凸( ) 鹤唳( ) 怡( )然 土砾( ) 壑( ) 蛤( )蟆( ),mio,jing,l,y,l,h,h,ma,读准字音,zh,o t,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 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蛤蟆也。,文句翻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余:我 张:张开 张目:睁大眼睛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藐:小 必:一定 察:观察 纹理:花纹,故:所以 物外之趣 :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拟:比 舞空,舞(于)空 省略句,之,助词 不译 则:那么 或:或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为:介词 表原因 因为 之 :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强:同“僵” 僵 硬,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素:白色的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省略句,其,蚊子,作观:当看 然,的样子,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于:在 其:代词,自己的,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省略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以为:把当作 其:代指想象的山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斗草间:斗(于) 草间 之:代“二虫斗” 而:连词,表修饰 拔山:把山移开 盖:连词,原来是,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而,顺接连词 为所:表示被动,被,方,正,恐,害怕,定,安定,鞭,鞭打,名词活用为动词,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拟:比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方:正 鞭:鞭打.,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示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虚词积累:,之: 昂首观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间的情景”)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其 必细察其纹理 使其冲烟飞鸣 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代词 藐小微物的,代词 蚊子,代词 自己的,代想象中的山林,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 表示被动,译为“被”,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二虫尽为所吞(被),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 作青云鹤观 察: 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时: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以: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为: 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二虫尽为所呑 之: 昂首观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翻译下列句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笔记本上翻译全文。,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读 文章趣味所在。 (2)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3)学习借助联想、想象 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自学提纲: 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对于全文来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哪一句最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 2、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仅是眼前的真实景象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还调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3、为什么归纳为“神游”山林?是用什么句式从哪些方面来写神游的? 4、作者“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1、对于全文来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哪一句最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趣事的分述。,“物外之趣” 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2、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仅是眼前的真实景象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还调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法?,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冲烟飞鸣,“果如鹤立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情景的逼真;,其中,“私拟”“作-观”“心之所向”等词语,说明作者不是单凭眼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夏蚊群鹤舞空,蚊帐鹤唳云端,3、为什么归纳为“神游”山林? 是用什么句式,从哪些方面来写神游的?,“神游”指想象中的游历,并不是真正游历山林。,用“以-为-”的固定结构,分别从“林”“兽”“壑”“丘”等方面表现“神游”, 联想和想象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展示。,分别从观察的地点、观察的姿态、观察的角度来写的。,丛草为林, 虫蚊为兽,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补充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4、作者“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反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感情。,5、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盖一癞 蛤 蟆 也,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小结,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4、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