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讲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8237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讲义考纲要求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2.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考点一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背景2.内容3.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4.评价拓展点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埃及统治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被迫作出的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因此,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1.阿里改革向西方学习的内容(1)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2)政治方面: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3)军事方面: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技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4)文化教育方面: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发展教育。(5)外交方面:实行有限的开放,加强与西方的交流。2.阿里改革在埃及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1)经济:阿里将一部分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农民,只征收统一的土地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阿里兴建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民族工业初具规模;还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创汇。(2)中央集权:阿里铲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结束了全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建立了以他为首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全国局面得以稳定。(3)文化教育:阿里兴建了一批世俗和专科学校,翻译西方书籍,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派遣留学生,兴办印刷业,办报纸,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1)内因:阿里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致使起义不断。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2)外因: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讲史料史料一耕地面积对比表阿里改革时期的新式学校导读耕地面积扩大,新式学校建立,反映了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及近代教育的发展,可联想具体改革措施思考。史料二阿里改革时期经济发展棉花出口对比表对外贸易总额对比表导读对外出口、外贸总额的快速增长,既说明改革促进了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对埃及近代化的作用。史料三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导读史料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伤害,引起人民的抵制、反抗。练史料史料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探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答案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促进了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考点二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2.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海军。扶植军事工业。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3.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拓展点拨殖产兴业中明治政府的作用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1.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封建身份制度,武士享有特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土地封建领主所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西方文化已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打破锁国状态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2.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特点(1)从颁布方式来看:以天皇名义颁布,是钦定的方式。(2)从内容上看: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3)从性质上看: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4)从影响来看:它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和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3.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进步性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2)局限性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讲史料史料一明治政府建立后颁布的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导读五条誓文体现了如下改革精神:第一条是为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第三条是废除等级身份制。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史料二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他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用教科书。(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导读史料反映出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史料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导读上述观点具体理解如下:“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练史料史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权法。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史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普鲁士宪法(1850年)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答案(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解析该题考查不同国家相同政体间的差异。第(1)问主要内容要严格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总结,注意同类信息的合并和语言的简练,权力的差异要从大小上进行比较;第(2)问评析要从日本体制的特点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入手。考点三戊戌变法1.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3.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原因4.历史影响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及根源(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目的: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3)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2.图示变法要点3.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讲史料史料一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导读根据史料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可以判断这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才有的现象。在当时参与上书的只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举国鼓舞欢蹈”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庆幸自己参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举国鼓舞欢蹈”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全民性。恰恰相反,维新运动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告失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史料二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还屡次下诏,要求设立农工商分局并裁汰府、州、县的冗员。但各省认真办理者极少有的省份,则基本没有变动。戊戌变法资料导读史料反映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他们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使变法法令从中央到地方都成了一纸空文。史料三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导读史料表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没有深入人心。练史料史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探究:史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多角度全面考查维新变法典题1(xx全国新课标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1898年中国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典题2(xx重庆高考)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两点:一是清史稿;二是材料中的内容“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材料主要表述了该皇帝亲政时有洗雪国耻,锐意改革,发奋自强的意向,符合题意的是光绪帝,故C项正确。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没有“引新进小臣”的改革,宣统帝于1909年即位,未到亲政年龄即于1912年退位,也没有进行改革。典题3(xx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解析(1)关于两人在改革问题上的相同之处,重点强调两人都主张进行变革。(2)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首先要注意,光绪帝主张改革,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与维新派的主张有本质区别,故不可能实现。考向预测(1)通过创建相关新材料考查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2)通过有关文献材料和论述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3)着重思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及其重大意义。(4)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总结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作用。(5)通过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比较,理解近代化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课时训练规范解答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材料二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结束长期混乱局面;促进近代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解析第(1)问从改革内容的四个层次概括特点,分析作用时首先对科技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作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的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曾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1)有的史学家认为阿里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阿里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你赞成哪种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试从目的、性质、效果三个方面比较戊戌变法与阿里改革的主要差异。答案(1)赞成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的观点。理由:创办近代工厂,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军事改革,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各种人才。赞成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国家”“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的观点。理由: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解决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使近代经济发展缓慢;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国力衰弱;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兵役遭到人民的反对,埃及很快衰落。(2)目的:阿里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性质:阿里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戌戊变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效果:阿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戌戊变法则完全失败了。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欧洲文明是工业文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日本门户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日本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落后,需要壮大自身实力;中国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引起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做法: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答出建工厂、办学校、穿西装、练军队等具体措施亦可)。(2)途径: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态度:赞同;福泽谕吉学习西方必须思想、制度、经济多管齐下的主张很有见地,遵循先难后易的原则,有利于减少阻力,对明治维新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或不赞同;所列出的文化制度经济的学习顺序具有理想化和机械主义的弊端,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明治维新的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面临外来侵略问题和西方文明的特点来回答,做法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任举两例即可;第(2)问,先概括理想途径是什么,“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学文化再学制度最后进行物质建设;然后明确观点,阐述理由须要史论结合,语言规范。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来解决好得多。”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1)不同: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史争鸣回顾戊戌材料二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1)据材料一,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遵循的“西方模式”的含义。如何理解“俄罗斯特殊性之路”?答案(1)依据: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2)含义: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解:改革不彻底;废除了农奴制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xx年版)整理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答案 (1)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