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294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1.5分,共60分)1.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 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 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4.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交子 秦半两钱 五铢钱A.B.C.D.5.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6.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8.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9. 晚晴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 “宜纵民为之,并加之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1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11.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12.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3.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B.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14.“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D15. 19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创办中国私人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创立,其最初资金有 500万两。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三年后更名为大清银行,资金为1000万两。这 A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B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产生和发展C意味着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D体现了清朝对列强资本输出的应对16.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17.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8.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郡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时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9.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20.“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B. C.D.21. 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与老婆的一段对话,他老婆说:“搭帮共产党,好不容易分了几丘田,还没有作热,又要归公了。”他说:“这不叫归公。我们单干了一世,发财没有?还不是年年是个现路子,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据此材料,该政策最可能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23.1932年“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落在了荣氏兄弟的头上。荣氏兄弟能够成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主要得益于()A政府的经济政策 B国内的和平环境 C优越的社会制度 D提倡国货运动24.1961年一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 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 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25.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26.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 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27.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 001号”营业执照。这反映出当时 A 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C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主要目标28.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由经济学家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下图是该书的部分目录,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本书目录的是 目 录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径-李源朝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第七章-李克强第八章 -厉以宁第九章 结束语:-厉以宁A.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B.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C.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29.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30.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3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32.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33.“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34.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5. 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3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38.如果你回到清末新政(1901年)时期的中国,你会在市面上看到以下哪份报纸会报道新政的相关内容A . 申报B . 时务报C. 民报D . 新民丛报39.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40.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3 A.2 B31 C73 D193二、主观题(40分)41.明朝中后期奢侈之风盛行,社会影响甚大,时人有大量记载以及评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来京城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金宝石服饰上下仿效,习以成风。明宪宗实录材料二中州(中原)之俗率多侈靡,迎神赛会,揭(借)债不辞。荚食鲜衣,惟顾目前之计。李乐见闻杂记材料三今也不择德,不论才。富则昏(婚)之,贵而富者亟昏(婚)之。鬻田聘妇,殚家遣女,佩环盈路不然者,夫厌其妻,而舅姑辄怒骂其妇。归有光震川集材料四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歌舞而行,可谓奢矣。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陆揖蒹葭堂杂著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的奢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奢侈之风盛行的原因。(8分)(2)据材料三、四,说明奢侈之风盛行的影响。(6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二(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6分)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8分)历史答案BBBDB DDDCA CDBBD CBBCB CBACB ABCCC CCABA BBADD41. 答案:(1)现象:不分贵贱,都追求高消费;不顾条件,过度消费。(2分)原因: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理学思想受到冲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6分)(2)社会道德感沦丧;家庭情感淡漠;刺激了生产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扩大了就业机会。(6分)42.答案(1)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影响: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6分)(2) 共同原因: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实业救国”的影响。下坡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6分)43.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分)(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