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经 典 晨 读,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作者背景】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闽中(今福建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又曾客游边塞,和张籍相交甚深。诗多五律,风格与张籍相近,内容多写个人生活。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有朱庆馀诗集。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得到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的青睐。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主旨感悟】 这首诗用新婚夫妇的生活新妇的问话,表达对自己行卷的探问,也表达出了对关系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的不安和期待。 【艺术鉴赏】 1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即“我”的妆扮是不是合时尚呢?细节描写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2成功运用比拟手法。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征求张籍的意见,看看自己的政治前途如何,这正如女子出嫁一样,关系终身,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合情合理。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体,虽说以夫妻比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关系,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但朱庆馀还是极好地翻出了新意,显示了自己极高的才华,并深深打动了张籍,张籍也用比体回诗一首,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果然,朱庆馀在这一届科考中赢取了进士功名。,学 习 目 标,1了解作者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分析文中重要的语句。 2理解本文在论述问题时合理的顺序,学习作者善用比喻说明问题的方法。 3了解梁思成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学习作者严谨的求实态度,提高自己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928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又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上世纪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领导人之一。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著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2了解背景 建筑是侧重表现的艺术。建筑以其巨大的实体体现着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是特定群体意识的高度结晶,它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曲折而又隐约地融会在自身凝固的形式之中。历史上伟大的建筑莫不是时代与民族文化生活的忠实印记。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其庞大的体积和严整原始的几何构图象征着法老的强大威势和奴隶制的牢不可破;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体现出奴隶社会民主制度下那种特有的和谐乐观的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理想情趣;文艺复兴时期宏伟富丽的教堂建筑标示出生气勃勃的市民阶层的自豪感。,中国建筑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其主要特征是:(1)属于结构取法和发展方面的特征,有以下可注意的4点:以木料为主要构材。沿用构架制结构原则。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的特点。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是形成其自身风格的要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有以下可注意的4点: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约。着重布置之规则。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3丰富视野 世界现代建筑七大奇观 (1)伊泰浦水电站 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界的巴拉纳河上,8公里长的伊泰浦大坝将这条世界第7大河拦腰截断,改变其流向。建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共耗资180多亿美元,发电厂地处半水下,800米长的厂房里安装了18台直径为16米的水力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到12.6兆千瓦。 (2)加拿大多伦多广播通讯塔 553米的塔身巍然耸立,可经受住时速达400公里大风的袭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一改传统的建筑方法,由上向下建造:液压起重机每天把滑模组件升高6米,让混凝土滚进滑模的下部。塔顶天线的吊装别具一格,使用的是直升机。,(3)巴拿马运河 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海运,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运河全长82公里,建筑的工程量很大,开挖的土石方相当于开凿一条直径5米的直达地心的隧道。两端有船闸,闸室的长和宽分别为300多米和30多米。在船只通过时,运河可把水位提高26米,然后再降至海平面。 (4)英吉利海峡隧道 长50公里的海底隧道把英国和欧洲大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岸人们几百年来的梦想。它不仅仅是一个水下通道,而且是一个庞大的铁路穿梭运输系统。3条平行的隧道穿过海床下的泥灰岩,其中两条主隧道用于沿两个方向的列车行驶,另一条是服务隧道。4米宽的穿梭列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车辆,乘客直接驾驶小汽车或乘公共汽车上列车。列车时速达140公里,横穿隧道仅需24分钟。,(5)金门大桥 地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门湾上,大桥用悬在两座高度为227米塔上的两根直径为30厘米粗的钢索吊起,主跨1280米,路面中点比平均水位高81米。大桥坚固结实,在多次地震中安然无恙。 (6)荷兰北海保护工程 荷兰是“低地之国”,1/3的地区低于海平面。几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荷兰人为了拒汹涌奔腾的北海海水于国门之外,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北海保护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将几百公里凹凸不平的海岸线拉平。第一个阶段在1927年至1932年,用5年时间修筑了30公里长90米宽的拦海大堤,使得海成为美丽的淡水湖,其水位通过25个泄水闸来调节。接着进行声势浩大的围垦工程,20万公顷沧海变良田。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开始至今,在默兹河与莱茵河的入海口周围兴建三角洲工程。,(7)帝国大厦 位于美国纽约市,高443米,共102层。这个钢框架建筑物是世界上建筑速度最快的“摩天大楼”,整个工程只用了1年零45天,构架工23周便把5.8万吨钢铁骨架铆接完毕,石匠在下面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外部工程,管子工铺设管道80多公里,电工拉电线5千多公里。在万里无云、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游人们从86层的观察平台上,可以看到80英里远的地方。起大风的时候,大厦会轻微摆动,最大的偏斜率为1.48英寸。,(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2掌握词义 (1)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2)承托:承受托付。 (3)妨碍: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4)文法:语法。 (5)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6)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4积累熟语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如:喜欢独自一人演奏的萧育凭借高超的乐器演技和绝佳的人缘,使之即使只有一支常握在手的箫都可以震慑皇宫内院,即便一人独处空地,也依然威风凛凛、。 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如:堪称极品的龚氏雕花厅已恢复原貌,满厅,人物花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如:“名古屋中国春节祭”旨在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文化内涵以日本人民的“祭”的形式展现出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民间交流。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如:在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进 入 课 堂,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中国的建筑在公元前15世纪就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不断继承、革新着这一体系,达到了很高的技术、艺术水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层次作者在寻找中国建筑根的基础上,引发了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说明。,(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5自然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9自然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013自然段),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作者分九个方面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时,作者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来说明。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1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技说明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是怎样体现的? 答: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2)中间第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文章第14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4)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本文的重点。,2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 答:(1)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2)结构特征:(三)结构方法,(四)斗拱,(五)举折,举架。 (3)装饰特征:(六)屋顶。(七)用色,(八)构件,(九)用料。 (4)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一个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才看到内部结构和建筑的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就是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装饰部件和用材的装饰性特点。,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这个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打比方说明,是本文一大特色,这里把中国邻近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比作“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突出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有若干座被称为“所”的建筑物和有联系的建筑物围绕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左右成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主要部分以砖石墁地形成户外空间;空闲的地方有时栽种花草。 3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4第10自然段中对屋顶的介绍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运用比较的手法说明其他建筑体系对屋顶的不重视。同时进行了引证说明,在我国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象地展示了屋顶像振翅欲飞的鸟一样,这种装饰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A,【解析】 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原。长此以往:指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正,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指环境非常清洁。冷语冰人:用尖酸刻薄的话伤害人,感情色彩与句意不符。别出心裁:指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形容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A,【解析】 B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C.中途易辙/成分残缺,“提供”无主语。D.句式杂糅,可以改为“跟对的处理名硬实软也有关系”。,A,D,D,C“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素来”强调“在中国,古代智 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D“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作者引用汉乐府民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引用的是诗经中的诗句,C,C“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一般地”三字是模糊词语,表明作者对所说明的对象了解不全面,不能做准确判断。 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这段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不负重、划分内部空间、只起隔断作用的特点。 【解析】 “一般地”用语不绝对,非常严谨。,C,A,D,C标题:世界语言,乌有大学校长看好华语内容:乌有大学校长昨天表示,未来五到十年,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语言可能是华语。 D标题:乌有大学首位文学院院长是老外内容:日本籍的大村直人教授,这学年成为乌有大学文学院成立五十年来首位外国籍院长。 【解析】 D项中,标题是说“首位文学院院长”后面的内容中“首位外国籍院长”与之不吻合。,(1)根据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_。 (2)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_。 【答案】 (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或识记)效果。,第三部分(第1417自然段),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又可以灵活创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比方,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第1820自然段),作者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的是什么?它在修辞上指的是哪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的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词汇”和“文法”本属语言学的名词术语,作者用以概括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从修辞上应该指的是移用。移用是根据甲乙两项事物的关联,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移用实际上是一种词语活用的方法,需注意的是,移用不同于拟人。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饰语的变化,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二者不可混淆。,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1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打比方,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技论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简洁生动。文中使用打比方的地方比比皆是,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在此,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指出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说得清晰明白。可见,使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格上的比喻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自然科技论文中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2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作者指出,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3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说说中国建筑的优越性都有哪些吗?请探究一下。 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庭院或天井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墙壁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框架结构的优点,为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屋顶的壮丽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大部分构件经过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充分挖掘了其装饰潜力。,4“门前有活水,家财万贯来”、“横梁压床,不利主人”、“大树当门死老翁”这是日前广州某高校研究生在听一门讲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课程时,记下的“风水诀”笔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风水课。中国古代风水观是科学还是迷信,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它是十足的迷信;有人认为它和自然科学相契合;也有人认为它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超验的一面。当然在更多普通人那里,风水是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方术。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观点一:风水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国现存有名的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奇村等,都是依风水原理选址营造的“样板”。这些经典建筑所包蕴的和谐、循环、平衡等文化理念,至今让后人大开眼界、获益匪浅。风水“禁忌”口诀不乏科学道理,比如天花板上的横梁,可能会让睡在床上的人有压抑感,长期的压抑感可导致生理病态;同理,单位大门正对立交桥底的大柱子,进出的人都会觉得视线不开阔,可能也导致通风不畅,进而影响单位员工的心理。“建筑风水”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综合在一起的一门自然科学。,观点二:风水就是迷信。既然建房子“坐北朝南”是为了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又何必用“左青龙右白虎”故弄玄虚呢?“风水”自古以来就被有识之士视为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近代后被公认为迷信,现在一夜之间就打扮成“严谨的科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们不否认在“风水术”中包含着某些由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合理因素,但是人们“看风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居家的舒适自在,而是认为住宅、墓地的“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居住者及其子孙的吉凶祸福。如果仅仅因为“风水”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内容,就要去提倡、推广“风水”,那么“风水”中的迷信成分也会跟着被兜售出去。如果用科学包装风水,提倡、推广“风水文化”,分明是迷信到了家。,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建筑的“文法”“词汇”和“可译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现了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1写法上采用“三维比较”的方式 如果仅仅就传统建筑做出条理性的归纳,也已经是不错的文章了,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还深入一步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外国一些建筑进行比较。能进行中外横向比较已经显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了,但是作者更跃一层,再引入文学语言及其用语与建筑用语相比拟,尤其是“文法”和“词汇”,将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比较陌生的建筑术语转化为大家普遍熟悉的文学术语,让建筑“走”到了读者的面前。另外,作为一篇科学论文,具备清晰的条理性非常重要。本文在条理性上的优势一目了然。主要体现在九大特征的罗列,作者以“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总领,用序号分述九个特征,十分便于读者掌握。,2大量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尽管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像有的所谓的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在“饶舌”,而是力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如何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呢?最好的方法是打比方、作比较。例如,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体系和大陆的建筑体系,作者将之比作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写到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如何理解?作者将之比作“帷幕”。谈到建筑规则与具体的建筑的关系时,作者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最后,希望我们后代子孙继承好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作者又将建筑比作文章说: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3多样的说明方法 建筑学对于多数读者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作者却以高超的驾驭能力,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特别是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如举例说明、打比方说明、类比说明(把建筑物的名称和建筑方法与文章作类比,形象生动)、比较说明等。,B,C,【解析】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休戚相关:指彼此有相同的利害关系,祸福紧密关联。势在必行:形容某事迫於情势,非做不可。幡然悔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3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解析】 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B,4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解析】 “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C,5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解析】 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D,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体现为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名著博览 三国演义人物欣赏(二) 曹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汉末动乱的年代,他能崛起于群雄之中,自有许多过人之处。他机敏、聪慧,勇武而有胆识,因而能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扩展他的势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一名有大志的封建阶级的政治家。他还精通兵法,善于带兵作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又有文才,是出众的诗人。结束长期战乱后,在创造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族入侵,抑制豪强兼并,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他都做出了成绩,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也和其他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样,身上有许多丑恶和反动的东西。,例如,表面看来,他求贤若渴,公开宣称不拘一格求得人才,骨子里却忌才妒能,希望下面的人绝对服从他的意志,有敢和他相悖的,迟早得被除掉。又如,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他对此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另一面,他屠杀百姓最凶,死于他手中的无辜,数以万计。再如,他口口声声称自己要学周武王弟弟姬旦,来辅佐汉室,可是,暗地又时刻想着篡位。因此,在他身上有明显的两面性,人们是鄙视他后一种作为的,当然也就讨厌他的两面性。三国志裴松之注本和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下了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并有所贬斥。后来的人,出于历史、社会、阶级的需要,对他的看法也不一致,有赞扬的,有批判的,但在民间文艺创作中,他已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而是被鞭挞的对象。,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创造,虽然和历史上的曹操有距离,但却是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一个典型。在作者笔下,并没有把他简单化、脸谱化,而是刻画成一个有复杂思想、性格的活生生的奸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