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4041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学法提示 1.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语感。由于这些文章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很多词汇、语法已经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些文章的含意,反复诵读十分重要。在诵读中注重断句、节奏和语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要重视积累。学习文言文,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积累的过程应该是思考的过程。要注意思考这个词有哪些义项,哪个义项我们现在还用。还要注意比较。通过积累、比较,就能逐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顺畅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3.“提要钩玄”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唐朝韩愈在进学解中告诉学生,阅读文章时,“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阅读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提炼出文章的主旨。,4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时发生的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国、楚国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想与晋结成友好同盟。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在城濮之战的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攻打郑国的战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秦国为什么此时也出兵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于是在郑国城郊出现了课文讲述的故事。,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左传:我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35卷。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都是编年体史书。,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识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聪明) 3.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分古今,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明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是代词) (2)夫晋,何厌之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晋无礼”)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君有益”)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 (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这件事)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中间应补充“之”,把它作为) (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军”,动词“驻扎”,后应补介词“于”),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7.积名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了解内容,把握情节 1.文章第一段寥寥25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第二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 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烛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文章明写晋文公面对突变,清醒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都是“退秦师”的结果。 4.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晋、秦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分析人物,体会技巧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参考答案: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君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导学号79380008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文白对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晋文公讲大道理,平息了一场虚惊。 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文中是如何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注意围郑的原因和两军的驻地,考虑烛之武退秦军的可能性。 参考答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铺垫。 晋、秦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晋、秦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烛之武可谓集志士、勇士、辩士于一身,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及:到。此:代词,代晋文公回国继任君位。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敝:损害。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聪明。以:介词,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去之:离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注: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然明:郑国大夫。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皮:郑国的上卿。愿:老实谨慎,恭谨。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子西:郑国大臣,随郑伯往晋。封洫(x):护城河。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舆人:众人。11褚:通“贮”,储藏,这里有没收意。,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项,“鄙”,边远的地方。 答案:D,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解析:A项中“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可知,民众的批评指责只是作为调整政策的参考而并非施政的依据。 答案:A,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永远的烛之武 刘明珠 晋、秦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负责养马的一个小小的“圉正”。在他俯下衰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须发皆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过多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再三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皆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松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他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他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载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摘自语文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这篇散文饱蘸深情,歌颂了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臣烛之武。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情景,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衰老的身躯”“须发皆白的头颅”“步履蹒跚”等语句,使课文中只言片语描写的烛之武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几乎一生不被郑国国君重用,可谓不得志之极;然而在晋、秦大举攻郑之际,抛弃个人恩怨,丢下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在强大的秦穆公面前,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后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存了郑国,赢得了外援。他这种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行为的动力是什么?是金钱、地位,还是郑国国君的一句褒奖?其实这些都不是,只是一个有良心的臣民的爱国情结。,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与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运用方向 爱国、责任、准备。,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学一点左传的叙事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精彩篇章,刘知几在史通申左篇中说道:“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妙,造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 1.叙事语言,言简意赅,文约意丰。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因为秦、晋围郑。本文的开头以极其简洁的文笔,交代了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然而这两个原因均为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与秦国并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退秦师”埋下了伏笔,也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作者以精练的叙事语言,妙呈战争的前因,预示战争的结局,可谓言简而意赅,文约而意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人物语言,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作为郑国大夫,佚之狐在危急时刻进言郑伯,让他起用老臣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句话将佚之狐既洞悉当前形势,又非常了解并推崇烛之武的雄才与胆略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佚之狐跃然纸上。烛之武用三寸不烂之舌,动摇了“秦、晋联盟”,使得郑国化险为夷。这段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文辞是本文语言艺术的最好体现。 左传的语言魅力在于,它能以最俭省的文字,道出故事的曲折巧妙;也在于它能用个性化的言辞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它能触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合理设想当时的情景,把“夜缒而出,见秦伯”七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写成一段曲折故事,注意恰当使用描写手法,做到详略得当。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时二国围城甚急,烛武知秦东晋西,各不相照。是夜命壮士以绳索缒下东门,径奔秦寨。将士把持,不容入见。武从营外放声大哭,营吏擒来禀见穆公。穆公问:“是谁人?”武曰:“老臣乃郑之大夫烛武是也。”穆公曰:“所哭何事?”武曰:“哭郑之将亡耳!”穆公曰:“郑亡,汝安得在吾寨外号哭?”武曰:“老臣哭郑,兼亦哭秦。郑亡不足惜,独可惜者秦耳!”穆公大怒,叱曰:“吾国有何可惜?言不合理,即当斩首!”武面无惧色,叠着两个指头,指东画西,说出一段利害来。(摘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