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3994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六课 有教无类,第一单元,终南望馀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终南望馀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馀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情景浑然一体,并富有图画美。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终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绘,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2诗人对用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 一个“浮”字,就把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是静的,云是动的,这是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2015年高考江苏卷)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_。(杜甫登高) (3)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_。(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_。(范仲淹渔家傲),(6)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_。(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_。(龚自珍己亥杂诗)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题出自课内,不算太难。(2)注意“渚”字的写法。(3)、(6)两题出自课内,补写前句,没有难写字,关键是会背。(4)注意“蔓”的写法。(5)注意“衡阳”的写法。(7)出自课外,反映考生平时积累的情况。(8)出自龚自珍的代表作,在初中时就已有所接触。,【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1识记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 (1)可以语上也。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 (2)故进之,故退之。进,退,都是使动用法,使前进,使后退。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起予者商也! 回也非助我者也。 (2)倒装句 其斯之谓与? (3)省略句 犹吾大夫崔子也。,1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第1则选文:“对曰: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脩”是干肉。“束脩”是指十条儿干肉。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儿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2第三则选文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子路问道:“闻斯行诸?”即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吗?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听说了就表示要去实践,这就是“闻斯行之”。现在子路直接问及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然如此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说,父亲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呢?应该和父亲兄长商量商量。“如之何”意思是怎么能。,“其”是问句中的语气副词(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冉求即冉有,前522?,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点糊涂,就向孔子请教。(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2岁。)他所说的“敢问”,可以理解为斗胆问问;“敢”是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推进他一把;仲由平时敢作敢为但有时候不够慎重,所以压压他(“兼人”即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学上称为因材施教。,3选文第4则写的是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 选文第4则写的是子张结合历史上的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出仕(做官)的态度来问孔子是如何看待的。 孔子的观点是:“仁”主要意味着“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仅对人或对事尽心尽力(“忠”)、清白(“清”)是远远不够的。,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阐述了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何现实意义?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励,诱导,启发,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孔子的时代与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为人师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5孔子对“学”和“思”有何见解和主张?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充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6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的意思是说,光学习老师或书本上讲的内容而不认真思考,你所学到的将是迷迷糊糊的,甚至还会受到假象的欺骗;光是凭着自己所接触到的狭隘经验来思考而不潜心学习,你就会产生许多疑惑,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这确实是一句很辩证的名言。学和思如果不能结合,就很难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学和思要紧密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做到融会贯通。,7本文涉及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请一一分析。 本文涉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2)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3)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时,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时,他才会去启发。 (4)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做不到这些,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就不必再去教了。,(5)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6)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8在文中第9则和第10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9本文在表达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借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思想。 在本文的具体行文中,借助了许多具体的事例来表述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第3则中孔子对公西华所提问题的回答,就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思想,第4则中与子张的谈话就阐明了“忠”“清”和“仁”的界限区别。这对于我们现在中学生的写作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莞尔而笑 舍瑟而做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B松柏后雕 不悱不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C弃甲曳兵 缘木求鱼 为渊驱鱼 为丛驱雀 D法家拂士 侧隐之心 钻燧取火 鲧禹决渎 【答案】 C(A做作,B雕彫,D侧恻),4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告诸往而知来者。 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答案】 AB(都表转折关系,译为“却”。),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脸色。) C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说的。) D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能不讨好,奉承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答案】 C(说通“悦”,喜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7翻译下列句子。 (1)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_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 _ 【答案】 (1)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脸色;多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脸色。 (2)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8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是孔子评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所作所为,解说“忠”“清”和“仁”的不同内涵。 B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算是尽忠,一个算是清高,但都算不上仁。 C令尹子文在被罢免的情况下仍将为政情况全部告诉继任者,体现了他以国事为重、毫无私心杂念的风范,这种无私的精神算不算“仁”,连孔子都很难判断。 D孔子认为,“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精神,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算不上“仁”。 【答案】 C(孔子能判断,“焉得仁?”哪里算得上仁呢?),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不愤 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注: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9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 _ _ 【答案】 施教要把握好时机;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10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 _ _ 【答案】 应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通过已知推知未知;应遵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学会自省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