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5课 劝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4962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5课 劝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15课 劝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15课 劝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 劝学(节选),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1背景链接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三段,节选自原文的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课文重点在于阐述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作用,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答案:(1),通“煣”,使弯曲 (2)暴,通“曝”,晒 (3)知,通“智”,智慧,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在现代汉语的语序中,状语一般位于谓语前面,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会出现介词结构放到谓语后面的情况,称为“介词结构后置”。而“谓语后面”这个位置就是现代汉语中的补语所在的位置,所以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分析概括 6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_ 提示: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7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_ 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名家视角 荀子开篇即劝学第一,足见儒家集大成者视学习之轻重。 劝学篇荀子 上下求索 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探究思路 审清题意,明确方向阅读课文,找出对比内容分析作用,探究结论 _ _ 提示: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具有哪些特点? _ _ 提示:一、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二、多角度设喻: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三、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