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诗眼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炼句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赏析语言风格就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考点透视,1鉴赏炼字型 【例1】 (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名题导练,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_ _ 解析: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借题发挥: 鉴赏炼字,答题要先解释词义,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把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看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2鉴赏诗眼型 【例2】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 见 嵩 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_ 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前三句的铺垫之下,第四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画龙点睛,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峭拔清瘦,高洁超脱。在这里作者赋嵩山以人的情志,表露出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借题发挥: “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点,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作答一般步骤:解释该句的意思。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3】 (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_ _ 解析:第三、四句进一步用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写雨势奔腾。“鸣瀑”如“军声吼”,极写雨声之大。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借题发挥:炼字题理解要字(词)不离句。这首诗三、四句写夏日骤雨顷刻之间如怒涛汹涌卷上沙滩,飞瀑如千军万马发生阵阵吼声。句中“卷”和“吼”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十分传神地写出了骤雨之迅猛和声势之浩大。答题要注意规范,可先总说其精妙传神之处等,再从技巧、内容及效果几个方面分析作答。,3语言风格鉴赏型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 村 (唐)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_ _ _ 解析: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水中鸥”,“棋局”、“钓钩”明白易懂,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答案:“梁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自然清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借题发挥:鉴赏语言风格要着眼全诗,尤其要抓住诗中的典型词语,如果题干没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就要用一个词语精练地表达出该诗的整体语言风格,然后结合诗句,给出充足的解证。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简述理由。 _ _ _ _,解析:要了解杜甫的生平,尤其他在草堂的生活和感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可以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答案:(观点一)“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好。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少,回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诗人更加珍惜今日得之不易的愉悦与闲适;且更能将诗人即使物资缺乏,穷困不堪,却依然旷达无争的满足心态写出来。,(观点二)“但有故人供禄米”这一句好。“但有”是“只要有”之意,表明诗人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中别无他求。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宁静生活的满足。 借题发挥:此题解答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这类给定评价对象的鉴赏题,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肯定,一是否定,一是折中;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要针对问题,直接给出结论,然后结合诗句,写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答案组织的思路是:结论解证。,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和感染力。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和虚词。鉴赏炼字有四看: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生动形象、凝练传神的特点,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知人论世,并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难免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用的语言风格: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悲壮慷慨:诗人们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创作出悲壮慷慨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快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鉴赏诗歌语言的常考题型及其解答方法 在高考中,鉴赏诗歌语言主要体现在鉴赏炼字、鉴赏诗眼和鉴赏语言风格上。 (一)鉴赏炼字,【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 _ 解析: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第三步,指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喜悦之情。,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后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互相映衬,愁去喜来;“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该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比拟、比喻、通感、以动显静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_ _,解析:掌握词语的含义,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全诗的语境。解答题(1)要留意答题标准,须结合该词的含义答出其表达效果。题干中的两句诗是对江流风光的描摹,写的是远处的船帆像飞鸟一样停落在江面上,船停靠的时分,江流似乎也凝滞了。“江住”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便来源于山崖陡峭以及诗人身在舟中不见水流的状态。题(2)中“愁”与“笑”都是作者心境的表现,因而解题时首先要剖析诗人“愁”与“笑”中包含的思想内容。在上阕中,诗人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忧虑;在下阕中,诗人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挠江流东去,又乐观自信而笑。因而,由“愁”到“笑”,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转变,并不矛盾。,答案:(1)“住”字在句中是江水凝滞不流动的意思,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欣喜。 (二)鉴赏诗眼 “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词句,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1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2赏析“诗眼”(或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诗眼”可以让全诗生动,具有活力;可以营造意境;可以统摄全篇;可以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单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例如2008年全国卷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方法,是从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从弟:堂弟。越吟:越人庄舄(x),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杜:即杜若,香草名。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_ _ 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它是全诗感情所在。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荏苒几盈虚”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的更替;“是夜越吟苦”,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千里共如何”,联系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苦”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语。 答案:“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考虑该字(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_ _,解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叙述和议论。前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议论,并将“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交情”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 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三)鉴赏语言风格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_ _,解析: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塘”,描写女主人的语言;“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描写女主人行动过程和心理。这样就把船家女朴实率真的性格写出来了。语言明快,风格清新。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例6】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秋江忆别 赵善庆 晚在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这首元曲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雅致。请从曲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方面解说此曲“雅”的特点。 _ _ _,解析:题干要求从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曲的“雅”。回答问题时,可以分析描写的景物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雅”;而情感的雅,一方面体现在情感本身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情感的抒发方式上。 答案:描写的景物:诗人对客观景物进行精心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化俗为雅。比如描写了苍茫的秋水、邈远的天空、衔山的落日、南飞的大雁等,描摹了一幅深秋山水图。抒发的情感:诗人写离别没有从正面描写,也没有从现在写起,而是在回忆中追叙。“钗分”“杯斟”“人拆”,更显出诗人情感的曲折韵致,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