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体框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80828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体框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体框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体框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总体框架,第一讲,中国近代历史是怎么开始的?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一、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西方“望尘莫及”,1古老中国的辉煌文明 西方学者论中国文化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 赖肖尔:中国的问题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 科技的发展。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秦、汉、唐、宋、元、明、清 2.中世纪欧洲的落后,二、清朝中期迅速衰落欧洲的崛起,1清朝中期的衰落 衰落原因: 文化自我中心主义 闭关锁国 封建专制主义 2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资本主义崛起中的原始资本积累,三、英国通过四个阶段打开中国大门,1外交手段 1792年8月马嘎尔尼使团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 2经济手段 3鸦片手段 1839年6月25日虎门销烟 4武力手段,四、几点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2.弱国无外交 3.发展是硬道理 案例分析:香港问题的形成和最后解决。,讨论思考题,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一些错误观点: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文明” “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 “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洲” “没有租界,哪有中国共产党?”等。 分析: 1.从道德评价标准看,带来的是灾难。 2.从历史评价标准看,带来的是落后。 3.“中国先进人士不屈的追求的结果。,第二讲,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对现代化出路的探索,一、技术的学习:从龚林魏到曾左李,1.龚自珍:封建中国最后一位社会批判家 2.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的建构者 三大文化圈:闽粤文化圈 (林则徐) 江浙皖文化圈 (龚自珍) 两湖文化圈 (魏源) 4.洋务运动的实践,二、体制的改良:康梁严与戊戌维新运动,1.戊戌变法开始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 (2)洋务运动失败 (3)戊戌领袖人物的成长 2.戊戌维新人士的特色: 康有为变法改革的实践者 梁启超“笔头带感情的”启蒙宣传大师 严 复贩运西学的急先锋,三、体制的革命:孙中山与辛亥革命,1.孙中山:一个革命领袖的成长 2.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是脱离国情: (1)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没有充分发展 (2)简单移植、没有土壤 (3)统一:中国历史发展必须的生态结构,四、人的改造:陈独秀、胡适等与新文化运动,1.陈独秀:站在时代前列冲锋陷阵的勇猛斗士 (1)19世纪末,一个封建主义的叛逆者 (2)20世纪初,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 (3)新形势下,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4)转折之际,一个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5)新时代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 2.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又一旗手 3.蔡元培:新文化运动不可或缺的桥梁,第三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一、从历史合力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1.资本主义道路探索失败的历史指向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演进的内在导向 古代中国大同理想在近代的新表现:洪秀全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科学社会主义、孙中山的民生科学社会主义 3.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与中国启蒙运动的新取向 4.四股历史强力同时趋进与十月革命的样板:马克思主义成为唯一的选择!,二、历史的必然选择,1.选择的过程: (1)社会主义风起云涌(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2)实践失败 (3)理性思考 (4)十月革命样板 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 2.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两大理论基石: 实现途径: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 理想模式 剩余价值论,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特点,四、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革命的开展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敌人力量的强大 第二,主观原因: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体制原因) 第三,陈独秀自身的原因,五、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伟人毛泽东的非凡早年 出生: 1893年韶山 求学历程: 私塾学习;1905年科举考试取消;1910年东山小学() ;1910年湘乡驻省中学():1912年湖南一师。 早年毛泽东的内在品性: 1.同情劳苦大众,反抗封建强权 2.志向远大 3.知识渊博,视野开阔 4.重视社会调查和国情研究 5.体魄强健,精力充沛 2.毛泽东思想的萌芽,第四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两次失败、两次转折,一、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探索,1.毛泽东的两篇著名著作:(1925)、(1927) 2.毛泽东农民问题的主要思想:中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因此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分析认识中国农民的特性,中国农民的特性有二:一是进步性、创造性,二是落后性、封建性,因此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就是:发扬农民的创造性,教育和改造农民的落后性。也即:相信、依靠、发动、教育和改造。,二、第一次历史转折: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两次会议:八七会议、中共六大 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四篇文章: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启示: 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重视国情研究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与中国革命第二次失败,1.王明的道路:从背四书五经到背马恩全集 2.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实质、危害和教训 实质:教条主义 危害:革命又一次失败白区革命力量损失100;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损失90。 教训:(1)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重视国情研究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2)右会葬送革命事业,左也会葬送革命事业;反右容易反左难,因为左打着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因而更具有危害性;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四、第二次历史转折: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2.日本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 3.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特点:(1)民族性比第一次广泛 (2)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 (3)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4)国际环境比第一次好 4.抗战第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五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阶段:两次胜利,两次转折,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全面辉煌,1.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全面展示论持久战 日军战略:速决战、阵地战 共产党军战略:持久战、游击战 2.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走向全面辉煌 3.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大发展 延安整风运动与三大优良作风 4.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实践论矛盾论,二、抗日战争的胜利,1.抗日战争的胜利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3.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非凡的举动与非凡的影响,1.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政治格局 2.抗日战争后民众的心态 3.蒋介石的“政治智慧” 4.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意义: (1)宣传了党的和平民主的方针政策; (2)展示了共产党联系群众和实际的工作作风; (3)展示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领袖风采; (4)赢得了国统区民众,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四、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 1.政治危机日益严重 2.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3.第三条战线的形成 4.三大决战,五、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六、进城与转折,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2)主要任务的变化 (3)提出一系列施政纲领 (4)向全党警告,防止腐败 2.新中国的建立与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发生,第六讲,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新中国统一政权建立的意义,1.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2.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从此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集中力量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从此开始到来了 4.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二、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1)军事上:100万国民党残余 (2)政治上:300万土匪特务 (3)经济上:接受了国民党留下来的一个烂摊 子。严重的经济危机 (4)国际上:帝国主义经济上军事上的封 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三、新中国政权巩固的决策,(1)军事上:大包围、大决战、大歼灭;新的三大战役中南战役、西南战役、广西战役 (2)政治上:军事管制镇压反革命运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经济上:国营经济建立、调整工商企业结构、平抑物价的斗争 (4)国际上:抗美援朝。,1.抗美援朝发展的三阶段 五战五捷 一年相持 战略反攻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 2.抗美援朝胜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四、过渡与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如何认识改造过程中的曲折?,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中共八大的召开 2.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意义,第七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2.中共“八大”的探索,二、探索中的曲折,1.1957年反右派严重扩大化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钢为纲”“全民炼钢” “以粮为纲”“粮食生产无限论” 3.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 4.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夺权,上海“一月风暴” “破四旧”,红卫兵运动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曲折发生的原因,1.总体上:经济文化落后,封建性强,左的土壤深厚。 2.上层:骄傲自满发生,缺乏民主,搞“一言堂”。 3.下层:国民状况上,民众素质低下,盲目个人崇拜,缺乏科学和理性。 4.外部环境:两大阵营斗争激烈,形势复杂,加上错误认识形势,急躁冒进。,四、不能抹煞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4.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八讲,社会主义改革与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1.社会下层改革动力的初步形成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 西单民主墙 1978年5月11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社会上层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一贯重视发展生产力,着眼于经济发展 (2)契机和出发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基础与核心:重视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二、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一),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为主线 (1)1978年5月11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提出实践是唯一标准的重要理论。 19861991年“姓资姓社”的争论 1991年邓小平上海讲话 皇甫平的六篇文章 (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51996年“姓公姓私”的争论 (3)1997年十五大,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 (4)2001年“七一讲话”和2002年“十六大”,冲破了“有产无产”的束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二),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性改革 先行为后立法(中)社会稳定 先立法后行为(俄)社会动荡 先行为后立法的弊端: (1)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 (2)人与人之间享受权利不公正 (3)权力寻租,腐败盛行,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效果:统一思想,稳定社会,稳步前进。 后果: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弊端: (1)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难以确立 (2)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3)腐败盛行,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建立,(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体系的标准 2.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论,第九讲,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几个难点和出路,一、发展与科学发展,1.发展主题:中国的状况、国际斗争的要求 2.发展机遇:21世纪头20年是不可多得的肯定会大有作为的主要的战略机遇期 3.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科学地发展: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二、民主建设与政府体制改革,1.民主政府:(1)各级党政干部要有一套民主选举的程序; (2)有一套制约官员权利的程序 2.责任政府:(1)被动的责任 (2)主动的责任 3.服务政府:(1)政府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品 (2)日益放松对市民事务性的管制 4.质量政府: (1)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法规要合理、可持续 (2)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品要比市场更为严格 的质量要求 5.专业政府:(1)要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2)要拥有一批善于治国、精于行政的职业政治家 6.效益政府:(1)要有很高的行政效率 (2)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7. 透明政府:官越大透明度越高;民主是要有条件的,机制 是一个条件,信息公开也是一个条件,三、法治精神与法治国家的建设,法制国家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离我们有多远? 1.立法和执法的关系:执法必严 2.实体和程序的关系:程序高于实体 “分蛋糕原理” “分粥制度” 3.效率和效力的关系:以效力为先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高权利高义务 5.行为和立法的关系 :先立法后行为 6. 情和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